新浪新闻客户端

守护农耕文明根脉 新时代传统村落展露新貌

守护农耕文明根脉 新时代传统村落展露新貌
2024年06月22日 17:59 人民网

  传统村落是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2012年我国启动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起,迄今已有六批传统村落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

  从抢救性保护,到推进活化利用、以用促保,再到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回顾过去十余年保护实践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理念与时俱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高效化。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而传统村落正是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要重视‘无形’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目前,各地政府正致力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探索保护传统村落的有效路径。

  “在进行传统村落开发前,需明确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应优先于开发。”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金平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乡土风情正日益成为休闲消费的热点。这一现象呈现出两个显著的趋势:

  一方面,游客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与乡村紧密相关的文化符号、历史变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他们渴望深入了解乡村的文化底蕴,体验乡村的历史变迁,以及探索乡村的生活方式。这种关注不仅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增强了游客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游客的不断涌入,他们将自己的娱乐、休闲消费理念带入农村,对乡村的文化空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乡村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创造新的文化空间,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

  记者注意到,作为北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省份,山西省近年来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散发时代新韵。

  山西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宋刚表示,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北方汉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集聚度最高的省份。

  截至目前,山西省共有中国传统村落619个,数量居全国第五,占全国总数的7.6%;共有6个市、县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县,分别为晋城市、平定县、平遥县、介休市、柳林县、平顺县,数量居全国前列。

  如何让传统村落“火起来”“亮起来”?

  宋刚介绍,山西省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以用促保,加强活化利用,主要做法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建立全方位保护体系;二是探索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三是打造高质量精品示范;四是加强多维度宣传报道。

  晋城市是山西省传统村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集中、保护相对完整的地区。晋城市政府副市长邓志蓉表示,近年来,通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打造,传统村落生活设施基本实现便利化、现代化,广大村民在参与保护利用中受益,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高。

  她还举例称,晋城市阳城县中庄村围绕“明清佳膳、中庄味道”的主题,实现了产业、文化、旅游、康养等多元功能的深度融合。该村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0万人次,不仅有效解决了12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推动了村民自主经营的小商品、土特产、农家乐等产业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宋刚还表示,下一步,山西省将持续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发展文旅、康养、研学等产业有机融合上下功夫,谋划实施一批典型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形成传统村落保护“山西经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山西省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