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援藏30·鲁藏同行丨鲁藏情深“医”线牵 美好愿景变“幸福实景”

援藏30·鲁藏同行丨鲁藏情深“医”线牵 美好愿景变“幸福实景”
2024年06月22日 10:33 央广网

  编者按: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今年是山东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央广网山东频道推出“援藏30·鲁藏同行”系列报道,通过记者一线采风,全面系统展示山东援藏成果,讲好山东援藏故事,充分展现山东援藏干部风采。

  央广网日喀则6月22日消息(记者唐磊)走进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的大门,门诊楼前面摆放的巨石和“鲁藏一家亲 共圆健康梦”的两行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正如镌刻下的两行字,这所成立于1996年的妇幼保健机构,牢牢扎根在海拔3800米的雪域高原上,持续见证着“鲁藏同行”的动人故事。

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院内大石头上写着“鲁藏一家亲 共圆健康梦”(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院内大石头上写着“鲁藏一家亲 共圆健康梦”(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记者见到许东时,首先被他白大褂口袋中的五支笔吸引了目光,“这支蓝黑色的笔主要是用来签字,这支黑色的笔主要用来处理一些公文,这支看起来像是笔,但它是个手电筒,用来检查孩子喉咙……”处理完自己的日常工作后,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山东援藏医生许东向记者介绍了山东援藏队伍给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带来的变化。

许东白大褂口袋中的五支笔(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许东白大褂口袋中的五支笔(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2019年7月,山东组建第一支省级援藏医疗队,累计选派17名医疗专家对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精准帮扶,许东这一批已经是第三批省级援藏医疗队。“我们现在所在的门诊楼就是山东援藏队伍建起来的,大大提高了医院门诊的服务能力,对整个医院的学科建设、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许东告诉记者,援藏医疗队还根据医院的专业需求,购入了大量仪器设备,“硬件设施投入使用后,能够发挥医疗队本专业的一些新技术、新项目优势,提升当地的医疗救治水平。”

  对许东而言,山东援藏带给日喀则最大的变化不在“硬件”,而在于“软件”。“到目前为止,山东援藏医疗队一共有山东各省直三甲医院的17位医生,让最优秀的医疗人才把自己专业特长手把手地教给当地的骨干医生。”许东告诉记者,经过近五年的医疗援助,日喀则妇幼保健院的医疗救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孕产妇的死亡率、新生儿的死亡率都有了明显降低,“我们作为援藏医生,看到这样的变化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山东援藏医生带领当地医生开展化验工作(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山东援藏医生带领当地医生开展化验工作(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如今,许东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带徒弟上,目前,许东已经是三位儿科医生的老师。他告诉记者,每一个山东援藏专家至少要带1名徒弟,如果能力和时间允许,可以带2到3名。“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带徒弟的目的就是当我们走后,他们依然能够独立开展相关治疗,真正提高当地的医疗救治水平。”

  对于许东而言,带徒弟也耗费了大量精力,“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四次,只要他们想学,我就教给他们,让他们彻底学会。”

  2024年4月,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收治一例出生体重1230克极低出生体重儿,许东带领学生严小双、次仁玉珍、德央成功救治该患儿,现在三位学生基本具备了该病救治能力。许东介绍,目前山东援藏的医务人员师带徒73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3项,其中22项新技术本地医生基本掌握,能独立开展。

许东与学生严小双正在探讨病人病情(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许东与学生严小双正在探讨病人病情(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作为当地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严小双对于“传帮带”的作用有更深的理解:“通过山东援藏专家的传授,提高了本地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对当地老百姓来说,以前本地治不了的病我们只能建议他们转内地医院,但是山东援藏专家来了之后,完全可以在本地解决,减少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我们希望通过三年援藏,能够把‘输血’变‘造血’,在我们结束援藏工作时,留下一支真正‘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这是许东初到西藏时的愿景,如今,在山东援藏医疗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美好愿景正逐渐变成高原百姓的“幸福实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