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点燃创新引擎 激活发展动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点燃创新引擎 激活发展动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06月22日 22:43 新华网

    机械臂逐渐替换流水线上的工人,工厂向着智能化转型升级;攻坚“硬科技”,自主可控产业链打造出“本土化”机器人;借助未来网络,医生为5000公里外的病人手术,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

    新华社记者近日兵分多路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入广东、上海、江苏、辽宁等地采访,在一幕幕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场景中、一项项“深耕领域”持续突破的创新成果中,感受各地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机。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走进沈阳鼓风机集团车间,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每条生产线的生产信息。“通过数字化改造,我们这样的老企业也焕然一新。”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说,传统车间不断向着智能化转型,人、机、料等生产数据线上管控,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拥抱数字化,一大批传统工厂正在提质升级。

    叶轮等核心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每年节约图纸190余万张……沈鼓集团实现可观的降本增效。

位于辽宁营口仙人岛经济开发区的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查看产品(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章磊 摄位于辽宁营口仙人岛经济开发区的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查看产品(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章磊 摄

    推动业务、数据、设备加快“上云”,加快“老字号”品牌上网……来自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数据显示,辽宁省传统产业数字化步伐正在提速,当前全省已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近90个,建成数字化车间222个、智能化工厂115个。

在位于辽宁丹东的孔雀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展示中心拍摄的双陀飞轮机芯模型(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在位于辽宁丹东的孔雀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展示中心拍摄的双陀飞轮机芯模型(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辽宁省委书记郝鹏说,辽宁将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以“辽宁之为”担当“国之重任”、服务“国之大者”。

    辽宁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正是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在上海,传统行业的无人车间愈加普遍。

这是上海嘉定安波福智能化工厂生产车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这是上海嘉定安波福智能化工厂生产车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走进嘉定的汽车零部件领军企业安波福工厂,明亮的厂房里,各类工业机器人有条不紊忙碌着,鲜见工人身影。零部件装配、注塑成型、立体仓储、厂内物流,一系列精密加工流程都由机械臂精准完成。

    这些由机器人“代工”的产品除了满足国内所需,还将远渡重洋销往欧美市场。

这是在上海宝钢股份宝山基地拍摄的“黑灯工厂”内景(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这是在上海宝钢股份宝山基地拍摄的“黑灯工厂”内景(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在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公司与华为携手合作,探索AI大模型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推动钢铁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汽车板是宝钢股份的“金牌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50%。“汽车板产线已实现AI主操作,能对800多个数据和参数进行处理,预测未来30分钟的工艺参数变化,将指令下发到相关控制系统,完成毫秒级的实时控制。”宝钢股份冷轧厂副厂长刘德成说,AI主操作让产能得到提升,产品性能也有改善。

    随着数字技术嵌入企业的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我国传统产业正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系统化改造。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结合不仅突破了传统制造工艺的限制,还拓展了产业经营范围和运营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新兴产业向高端跃攀

    攻坚“硬科技”,长三角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记者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看到,一台交付车企的弧焊机器人,控制器用上海的、伺服电机用浙江的、减速器用江苏的、壳体用安徽的,各级零部件供应商均不出沪苏浙皖。

    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过去长期为外资品牌主导,现在这一局面正被扭转。

    作为“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新时达牵头12家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以点带链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生态。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这类机器人已出货4700多台。

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展厅内,机器人在表演调制咖啡(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展厅内,机器人在表演调制咖啡(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上海是全国首个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地区,预计2025年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将达到每万人500台。

    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2023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9%。上海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一批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布局新兴产业,既是产业迭代升级与换道超车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找准发展方向和突破口,补链、强链、延链正在全国多地“开花”,以“含新量”提升“含金量”。

员工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车间操作数控机床(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员工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车间操作数控机床(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主攻高档数控系统创新、高效能激光机床设计制造、相关工业软件自主研发……在广东佛山,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围绕核心技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向高端数控机床“新赛道”进军。

 这是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车间拍摄的数控机床激光雕刻作业现场(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这是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车间拍摄的数控机床激光雕刻作业现场(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高端数控机床是我国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重点领域之一。“我们的激光数控机床95%的核心零部件实现国产,其余5%也可以国产替代,可以说完全打破国外垄断。”公司副总经理刘志峰介绍一排排原点智能生产的激光数控机床时难掩自豪。

    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说,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提升现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新的万亿级、5000亿级产业集群,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制造强省,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在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一台工业机器人进行绝对定位精度的校准(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嘉懿 摄在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一台工业机器人进行绝对定位精度的校准(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嘉懿 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比去年全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2.7%。当前,我国工业界高新技术突破速度和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稳步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日益增强,新型工业化基础更加坚实。

  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

    利用最大时延抖动小于50微秒的未来网络,医生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为5000公里外的病人做手术;高速飞行的“空中汽车”,让原本数小时的旅途缩短到几十分钟;大模型加持下,人形机器人有了自主学习能力……

    在调研过程中,记者切身感受到一系列让人惊叹的“未来科技”不仅可观可感,还衍生出一个个未来产业。各地正积极抢抓新赛道,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

 在位于江苏苏州昆山市的昆山元宇宙产业园元宇宙展示厅里,参观者体验VR游戏(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在位于江苏苏州昆山市的昆山元宇宙产业园元宇宙展示厅里,参观者体验VR游戏(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戴上AR头盔,现场的人、景、物能呈现出各类信息标注状态,分享这些信息能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协同工作……在苏州昆山的元宇宙产业园,这样的场景不是电影,而是一项项产业新应用。

在位于江苏苏州昆山市的昆山元宇宙产业园元宇宙展示厅里,参观者体验VR游戏(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在位于江苏苏州昆山市的昆山元宇宙产业园元宇宙展示厅里,参观者体验VR游戏(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超前布局元宇宙产业,昆山已集聚68家重点企业,打造出覆盖智慧城市、文体旅游、智慧教育、工业制造等领域的17个应用场景,让元宇宙加快进入生活。

    超前布局更利于统揽全局,优先发展更容易占得先机。

    2016年立项、2020年发布全球首个确定性广域网创新试验成果、2021年面向社会提供试验服务……如今,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这条信息传输“高速路”已覆盖我国40个主要城市。

    在南京未来网络科技城,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CENI,正接受全面验收,很快将向社会提供开发共享服务。

江苏常州理想汽车智能制造基地焊装车间的机械臂正在作业(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柳文惠 摄江苏常州理想汽车智能制造基地焊装车间的机械臂正在作业(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柳文惠 摄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风险高、不确定性大等特点,江苏秉持包容审慎的态度,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尊重基层创造,为市场发育和企业竞争留出足够空间,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良好环境。

    今天的未来产业,就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决胜竞争的支柱产业。

    从研发无人驾驶船舶,到开发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从探索半导体碳基材料温控器件,到研制“海翼号”水下滑翔机……辽宁结合地方实际布局一批未来赛道。

    依托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矩阵,江苏因地制宜、自主布局未来产业基础研究,每年将实施15个以上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工作人员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内忙碌(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工作人员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内忙碌(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龚兵 摄

    上海正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聚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组建新型研发机构。

    ……

    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开辟新赛道,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各地正昂扬奋进,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字记者:戴小河、龚雯、邹明仲、杨绍功

    海报设计:马发展

    编辑:冷彦彦、姜潇、吴建路、徐亮、王文源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