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AI漫评丨为科技强省铺下厚重基石

AI漫评丨为科技强省铺下厚重基石
2024年06月25日 17:13 新浪新闻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阅读提要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在肩,核心关键是呼唤更多科技人才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精进突破,涌现更多前沿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这一生的工作,就是让测绘这一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观天测地半世纪,钻研遥感志不移。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李德仁院士全身心投入遥感对地观测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技术创新,极大推动了我国测绘遥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成为遥感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位年逾八旬、永远创新的战略家,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那些来之不易的颠覆性创新,更是从布满荆棘的风雨路上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份荣誉,是对他们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的高度肯定。

  这是属于湖北科创事业的“高光时刻”。近年来,从“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湖北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的强烈责任感,努力将丰富的科创资源转换成创新实力,塑造湖北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可走,科学布局、自主创新、厚积薄发的点点滴滴,都是创新突破的有力支撑与鲜明刻度。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由湖北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共19项,比上一评审年度(2020年)增加10项,增幅达111.1%。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再获突破,到获奖项目创历史新高,为湖北科创能力不断提升、科创显示度更加明亮写下生动注脚,为湖北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

  尊重科创人才就是尊重创新。“向科技战线上的实干家致敬”,只有最顶尖的科学家,才有机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大多是我国相关领域的奠基人,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王忠诚、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等。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人才是攻坚克难的“大国重器”,让创新创造动力轰鸣之根本就在于能否激活这个第一资源;唯有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刻警醒言犹在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在肩,核心关键是呼唤更多科技人才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精进突破,涌现更多前沿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如何把自主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真正把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仍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荆棘路。

湖北省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