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北京地区摘得全国唯一特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

北京地区摘得全国唯一特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4年06月26日 00:02 北京青年报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昨天揭晓。北京地区除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外,还有5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奖,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50项,占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8.7%,居全国首位。其中唯一的特等奖项目和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均由北京单位主持完成;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中,北京单位主持完成的项目占3项,体现了北京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征途上的积极作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通过系统布局、稳定支持,推动产生了一批优秀基础研究成果。2023年度北京18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国家自然科学奖总数的36%强,获奖项目发挥了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主持完成的“人类生殖发育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代际传递规律研究”项目揭示了人类原始生殖细胞擦除父母源表观记忆的特性及人类X染色体随机失活特征,为指导生殖发育异常等疾病发生提供病因学诊断依据,为提高生育力和出生人口质量提供重要科技支撑,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近年来,北京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屡获突破。此次北京16项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在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凸显,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集成电路领域,清华大学路新春教授主持完成的“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攻克了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国外专利壁垒,开发出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机械抛光设备,建成了完整的国产化装备体系。这项成果已在国内多家半导体制造企业中应用,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对我国高端芯片制造自主可控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北京瞄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未来产业的发展基础。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中,北京有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技术创新成果涌现。

  清华大学吴建平院士主持完成的“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开放互联网体系结构源地址缺乏可信保障的全球重大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突破了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安全可信关键核心技术,在全国主干网和行业专网得到规模化部署和产业化应用。这一成果对于推动我国互联网核心技术科技进步,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服务网络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意义重大。

  文/本报记者雷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

  巡天问地助力建设“遥感强国”

  从百姓出行到智慧城市,从资源调查到环境监测,从灾害评估到防灾减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基石。

  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

  坚持自主创新,李德仁及团队开发出的遥感技术及工具,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样的一份成绩单,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在我国遥感卫星核心元器件受限、软件受控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使国产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

  他主持研制了我国自主可控的3S集成测绘遥感系列装备和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引领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

  他创立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粗差探测方法,解决测量数据系统误差、粗差和偶然误差的可区分性这一测量学界的百年难题……

  作为国际著名测绘遥感学家、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的开创者之一,李德仁研制的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

  在武汉大学,李德仁坚持按时给大一学生讲授“测绘学概论”。这门有28年历史的基础课程,每次都座无虚席。

  “未来世界科技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李德仁认为,要把测绘科学能为国家“干什么”、学科能达到的“高度”告诉学生,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勇于攀登。

  谈及学生们的研究,李德仁如数家珍。迄今他已累计培养百余位博士,其中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的责任是传授学问。”李德仁说,“学生各有建树,就是我的最大成果。”据新华社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

  科学报国探秘量子世界

  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他用一个个重量级科学发现,助力我国量子科学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认为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最后一个重要成员,是探索更多量子奥秘的重要窗口,同时推动新一代低能耗电子学器件领域的发展。

  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多国科学家竞逐的目标。然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观测难度极大,自1988年被理论预言之后的20多年里,国际物理学界没有任何实质性实验进展。

  “做基础研究,要把握世界科学前沿的主流发展方向。当重大科研机遇出现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力争取得引领性的原创成果,助力国家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对薛其坤而言,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科研机遇。“谁率先取得突破,谁就将在后续的研究和应用中占得先机!”薛其坤带领团队分秒必争,历经4年时间,先后制备测量1000多个样品,破解一系列科学难题。终于在2012年底,他们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世界首次!这项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薛其坤和团队抓住的另一个重大科学机遇是高温超导。超导是一个典型的宏观量子现象,因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备受关注。寻找更多高温超导材料是科学界孜孜以求的目标。经过多年努力,2012年,薛其坤和团队首次发现了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这是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被发现以来,常压下超导转变温度最高的超导体,同时也为探究高温超导机理开辟了全新途径。

  如今,薛其坤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要有学术自信”“要敢于挑战重大科学难题”。他对科研的激情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鼓舞着青年人才。如今,薛其坤的团队成员和学生中,已有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姜泽菲(EK010)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