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释放改革动能促进科技自立自强

释放改革动能促进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06月26日 06:48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研发人才数量居全球第一位,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专利申请量和科技集群数量居世界第一位,部分领域前沿技术应用从跟跑转为并跑和领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科技竞争复杂激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函数发生改变,传统动能逐步减弱,经济发展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实现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推动产业结构加快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只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才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支撑。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新形势下,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探索构建前沿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新模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发展战略需要,集中优势科技力量,在载人飞船、探月工程、深海探测、北斗卫星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依托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超高压输变电、核电装置等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通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一批批关键零部件实现技术突破和规模应用,一些关键领域产业链攻关取得可喜进展,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多聚焦科技创新前沿领域,能够不断涌现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但也具有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很多项目开发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存在多种技术路线竞争,难以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驱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战略研判和科学决策,确保创新资源有效统筹和合理布局。建立常规化的技术预见机制,根据发展阶段和市场化程度,因时因业制宜探索攻关模式和路径,建立透明可追溯的试错、容错创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强化资本、技术、数据、人才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强宏观政策一致性评估,建立稳定、透明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代表国家科技水平的中坚力量,能够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和重大原始创新效能。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形成包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等在内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创新体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健全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加强协调和衔接。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创新网络,提高研究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

  此外,注重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各类主体优势,明确分工促进合作。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育、基础研究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家科研机构在中长期战略任务、应用导向科学研究以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实验室聚焦重大战略领域,强化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领军企业进一步发挥其在应用型科技攻关中的牵头作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创新中心、区域创新中心的重点任务则是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共享、优化配置、优势互补,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地,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科技创新体系贯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产业创新体系覆盖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更加关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和技术扩散。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体系交叉融合、相互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这就需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一是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和强大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建立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决策的常态化机制。二是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支持供应链龙头企业创新带动配套企业创新,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推动产学研用对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三是组织行业上下游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建立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还需优化整合各类创新平台。当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区域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由于各类平台在创新体系中作用不同,需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分类施策,在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共享机制,增强行业技术供给能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创新不仅需要科研人才,还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生产一线管理人才、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只有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持续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才知识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亟需培养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多层次人才。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终身教育,促进劳动者知识更新。二是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从以理解吸收知识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思考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三是改进教育评价体系,对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分类评价,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工程技术教育领域,可借鉴国际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参与教育评估的作用,对课程设置、学生能力以及实验活动效果提出咨询意见,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此外,还要完善人才发展相关的体制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各展其能。一是为科研人员营造稳定和宽松的研究环境,鼓励原创、允许失败,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鼓励企业家敢闯敢试、敢打敢拼。企业家是重要的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有利于优化整合企业创新资源。三是畅通人才职称晋升通道,发挥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四是坚持扩大开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吕 薇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

举国体制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