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世界首次!嫦娥六号从月背“挖土”归来,英媒:里程碑式成就

世界首次!嫦娥六号从月背“挖土”归来,英媒:里程碑式成就
2024年06月26日 02:47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环球时报》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这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25日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约为11.2公里/秒的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在印度洋上空向上跳出大气层,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2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转入开伞姿态。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完成最后减速并保持姿态稳定,随后准确在预定区域平稳着陆。

  负责搜索回收任务的发射场与回收系统技术人员,根据北京中心通报的落点位置信息,规划行动路径,开展返回器搜索,及时发现目标,确认返回器状态正常,有序开展回收工作。

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人员正在现场进行检查。王泗江摄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人员正在现场进行检查。王泗江摄

  嫦娥六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关键一环”,于5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经过轨道修正、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此后,探测器经历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的分离,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实施环月降轨及动力下降,于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区域并开展采样工作。4日,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于6日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此后按计划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并受控落月。之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经历了13天环月等待,在完成2次月地转移入射、1次轨道修正后,返回器于6月25日与轨道器分离并携带月背样品重返地球。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按计划,回收后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处理工作后,将空运至北京开舱,取出样品容器及搭载物。国家航天局将择机举行交接仪式,正式向地面应用系统移交月球样品,后续开展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

  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圆满完成嫦娥六号任务后,将择机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其携带的极紫外相机、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和地月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试验系统,将收集来自月球和深空的科学数据。

  中国成功完成嫦娥六号探月任务引发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路透社、《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纷纷在报道中突出中国此次探月任务创造的首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5日报道称,嫦娥六号“带着历史性的月背样本返回地球”。《纽约时报》称,中国成为第一个从月球背面取回岩石的国家,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样本可能蕴藏着月球和地球起源的线索,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最新成果。英国《卫报》称,“这是北京太空计划的里程碑式成就”。德国之声称,嫦娥六号是航天史上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地球的任务,并且还携带多台欧洲的科研设备。科学家希望,月球背面的岩石样本有助于揭开太阳系的早期历史。除了西方媒体,亚洲航天大国也在关注中国此次探月任务的最新成果。《印度快报》25日以“中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样本:任务是什么?”为题称,中国这次为期53天的任务带回的月球背面样本,与正面样本有很大不同。

  “从’硬件‘层面而言,嫦娥六号探测器是嫦娥五号的备份,但决不能简单把嫦娥六号任务视为嫦娥五号任务的重复,甚至可以说,嫦娥六号任务在技术上取得的进展是革命性的。”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6月2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取样返回任务,同时也是人类唯二在绕月轨道上的无人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任务的技术含量本身就很高,此次任务的成功进一步夯实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优势。综合来看此次任务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对此高度认可。

  此外,从工程角度而言,此次任务在软件上也有许多改进。杨宇光介绍称,此次任务中对于飞行任务有一些策略上的调整,比如采用逆行轨道,比如中继卫星采用新的轨道,再比如采样过程的自动化,这些过程我们都在软件上进行了改进,极具技术含量。

  杨宇光认为,“在建设航天强国过程中,我们现在已经处于一个新阶段,如果说过去几十年里我们还处于跟跑阶段,现在我们在大量领域和国外是并跑阶段,甚至在个别领域已经处于领跑阶段。”

嫦娥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