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用创新“点亮”振兴动能——从“长春光谷”看现代化产业发展新实践

用创新“点亮”振兴动能——从“长春光谷”看现代化产业发展新实践
2024年07月04日 18:10 新华网

    吉林长春,新中国光学事业起步的地方。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中国光学事业发展史上许多个“第一”在这里诞生。

    如今,被誉为新中国“光学摇篮”的长春,正加快“追光”脚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政产学研协作推动光电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出台“星光计划”集聚小巨人企业,打造“长春光谷”,迈向千亿级目标。

    星火燎原、聚光成炬。在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逐步壮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发展新动能。

  追“光”:“光学摇篮”向“光”而行

  这是2024年6月18日拍摄的2024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这是2024年6月18日拍摄的2024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6月20日,2024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落下帷幕。展会吸引13个产业方向的675家企业参展,用于临床医学的精准检测设备、分辨率极高的运动捕捉相机、被誉为“地上一张网”的F5G全光网络……国内光电领域“硬核科技”纷纷亮相。

    “我们举行光电博览会,展示光电科技前沿新成果,搭建产学研融合发展新平台,打造‘长春光谷’新品牌,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长春市市长王子联说。

  2024年6月18日,参观者在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上参观“一箭41星”星箭对接模型。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2024年6月18日,参观者在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上参观“一箭41星”星箭对接模型。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光电信息产业是长春市重点标定的千亿级未来产业新赛道。展会上,大族激光、京东方等头部企业携最新产品前来共谋合作,1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齐集一堂共话前沿科技。

    这样的号召力,体现了长春作为新中国“光学摇篮”在全国光学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我国在光学仪器制造上几乎一片空白。近代光学工程重要学术奠基人王大珩等科学家受命创办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前身),尽快建立新中国的光学事业。

    地址选在了长春。科学家们不分昼夜地搭炉子、试工艺。1953年,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新中国不能生产光学玻璃的历史。

    筚路蓝缕。王大珩和科学家们盼望着,把长春建成世界闻名的光学城。

    70多年来,从深耕光学科研到布局光学产业,长春一直向“光”而行。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陆续组建援建众多光学领域研究所、高校和企业,深度参与“两弹一星”“神舟”“问天”等大国重器工程;吉林省政府和其他股东共同出资,依托长春光机所,组建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开创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

  2024年4月3日,在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观察光学反射镜加工细节。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2024年4月3日,在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观察光学反射镜加工细节。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2023年6月,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高分06A系列卫星等41颗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截至目前,长光卫星“吉林一号”在轨运行108颗,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

  2024年4月2日,在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装配光学遥感载荷组件。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2024年4月2日,在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装配光学遥感载荷组件。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长春,这样的光电信息领域“独角兽”“小巨人”企业还有很多:希达电子小间距“LED集成三合一”产品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长光华大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通量处于领先地位;长光博翔全球首创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填补了应用空白……

  聚“光”:优势产业集聚成链

    从科研“一束光”到产业“满天星”,长春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将光电信息科研优势、科技优势、科教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

    长春市通过科技创新条例等地方政策法规,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营商环境、人才引育用留等方面为光电信息产业成长提供保障;出台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措施,推动产业集聚。

    “我们陆续组建了长春光电信息产业科创联盟、企业联盟、基金联盟,成立了专家委员会,推动资金、要素、资源向光电信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宪昱说。

    目前仅长春新区就集聚了长光卫星、希达电子、禹衡光学等数百家光电企业,拥有光电子产业园区和平台载体8个,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近500项。

    借助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等“策源地”优势和科创基金先导作用,更多“星光”企业开始闪烁。

    光谱芯片、测风激光雷达、智能种肥测控装置……短短两年间,长春市和长春理工大学共同孵化的长春芯光产业园内,30多个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

    “利用长春理工大学的技术成果,公司研发出多项雷达产品。”珩辉光电测量技术(吉林)有限公司负责人常帅说,例如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仪,可以“嗅”出大气中的碳排放浓度变化。

    在长春,政府引导基金长兴基金设立科创类母基金100亿元,2023年支持域内科创类项目20个,总投资约13.8亿元;国有资本率先投入的未来种子基金总规模10亿元,容错率50%。

    “长春已经逐步发展出航空航天、新型显示与照明、激光制造与应用、光电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的细分产业链。”长春市工信局副局长任广翔说。目前长春有光电信息领域规模以上企业186户,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建立的“长光系”企业,有40余家落户长春。

    增加了“光电城”新标签,老工业基地长春的产业之树新枝繁茂。

  发“光”:全面振兴动能澎湃

    王大珩曾说,中国科学技术要像蛟龙一样腾飞,这条蛟龙的头是信息技术。如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征程中,这一“龙头”更加凸显。

    “航空航天、汽车驾驶、医疗诊断、集成电路等行业领域,一定会有更多的光电前沿创新技术和应用场景涌现出来,光电子信息科技和产业将保持欣欣向荣。”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瑛在长春说。

    业内人士认为,老工业基地把握光电信息发展机遇,产业振兴未来可期。2023年,长春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2050项、增长141%,有效发明专利2.8万件、增长27%。

  2024年4月2日,在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调试光学遥感载荷组件。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2024年4月2日,在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调试光学遥感载荷组件。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不仅提升了老工业基地的科创能力,更增加了东北的人才活力。

    今年40岁的李备曾在英国读书工作,受聘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光学系统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后,举家迁到长春,担任长春长光辰英生物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炜结束了在美国近10年的求学和工作,加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出任微纳光子学与材料国际实验室主任……

    2023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空间光学系统在轨制造与集成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位于吉林长春的实验室内进行科研工作。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越来越多光电领域高端人才回流东北,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量。2023年,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完成产值750亿元、增长10.6%;今年一季度,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完成产值179.2亿元、增长17.8%。

  2023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空间光学系统在轨制造与集成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调试。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2023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空间光学系统在轨制造与集成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调试。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下一步,长春市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以创新成果转化形成新增长,以产业布局落地构建新格局,争取到2025年,光电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企业户数达千户以上。

    打造光电信息产业高地,“长春光谷”逐渐成势,现代化产业加速培育,全面振兴动能澎湃。

    文字记者:姚湜、赵丹丹

    视频记者:段续、姜明明、王帆、赵丹丹

    海报设计:曾学真

    编辑:刘心惠、郝亚琳、李民、侯俊、戚文娟、赵婷婷、马晶、冯筱晴、聂毅

  统筹:王洁、曹江涛

长春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