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理响中国】扎实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

【理响中国】扎实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
2024年07月18日 10:04 新浪新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良性运行的稳定器,旨在增进民生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2]明确了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和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目标导向,为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将发展维度引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总体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明,必须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补齐农村人才、技术、设施等短板,加快培育富农产业,“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3]事实上,除经济收入外,还有诸多因素可以通过限制人的“可行能力”进而诱发贫困现象。因此,反贫困的政策设计不能把减少收入贫困作为终极目的,也不能把社会保障的功能停留在为困难群众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的层面。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不仅要为农村困难群体夯实社会公平基础,提供必要保障,显化社会政策对弱势人群的“保护性”,以良好的民生保障支撑乡村振兴还要践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指导原则,实施内蕴“发展性”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以厚植人的“可行能力”为出发点,激发、调动和培养农村困难群体的发展能动性,帮助其为扭转不利地位而开展的自我救助,提升他们迈进共同富裕的能力。

  二、落实“差异性平等”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城市对农村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与“涓滴补偿”反馈上的差异性鸿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等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相对贫困问题,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呈现出“城乡分化”和“福利分层”的特点。这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基本立足点和前提。现实地看,对于共同富裕和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功能均等化的追求,并不是要对社会财富在城乡间作平均主义的分配,更不是要超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而强求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就意味着,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深刻认识并遵循“差异性平等”的内在逻辑。动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均衡发展,应当充分关照具体的国情民情,不搞“一刀切”

  2023年2月,农业农村部在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时强调,要因人因户施策,引导勤劳致富,对于严重困难区域和无劳动能力者等极度困难人群给予重点帮扶,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差异性平等”。“差异性平等”所关注的,是每个人都能开拓自己的行动范围。因此在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进程中,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构建适应农村困难群体不同特质回应其多元化需求的社会保障机制,提升各类帮扶举措的普惠性,并对特殊人群予以适当关照,帮助农村困难群体获得依靠自身发展、迈向美好生活的机会与能力

  三、以系统观念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打破线性思维的限制,将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相联通,发挥“整体性治理”效能,着力不足短板,把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农村困难群众倾斜,努力实现社会保障水平提升与经济增长、整体收入提高同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搭建行之有效且制度化的主体行动网络。一是要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高效协同、分工明确的社会保障供给体系,拓新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供给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工作方式。政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兼任“监督者”的角色,设定行动框架,并作为困难群众的“代理人”与市场主体交流互动,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保证市场能够为农村困难群众提供满足其生存及发展需要的服务。二是要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及个人开展面向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救济行为,着力在政府和市场力量难以企及的“真空”地带发挥作用,倡导建立邻里和谐互助的友善关系,发挥社会力量、社区力量在聚合社会资源帮助及保护弱势群体方面的作用,以此延展社会保障的功能分类,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多样化发展和转型升级。

  第二,加强对农村困难群体的精准识别并分类施策。一是要推进数字赋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主动发现”和低收入人群多维瞄准机制,通过云端数据共享比对,快速识别帮扶对象,帮助基层干部摸排难以自主提出申请的困难人群,为农村困难群体提供便捷的线上服务,提高帮扶举措的灵敏度。二是要综合评估困难群体的生活及发展需要,实现对帮扶对象的精准画像,做好帮扶对象的分层与认定工作,加强需求侧管理,根据不同人群的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确定帮扶举措,提高社会保障与困难群众现实需求的匹配度。对因突发事件致困的人群给予充分关爱,为其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恰当的心理疏导,努力保障其生活权利;对于缺乏脱困动力,长期安于现状,占用社会救助资源的人群,则应降低救助标准,加以规劝引导和能力培养,倡导自立自强、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减少“搭便车”“养懒汉”等现象;对于困难群体中的残障人士,不仅要帮助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动态调整针对该群体的生活补贴及护理标准,建设无障碍环境,健全服务设施,重视心灵疗愈,还要完善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体系,扶持其自主创业,更重要的是为适龄残疾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全覆盖的特殊教育。

  第三,落实“保生存”“防风险”职责。一是要为农村困难群体增设孕妇产检和分娩的专项帮助,发放婴幼儿现金补贴,为适龄儿童提供幼托和学业辅导等服务,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帮助减轻教育负担。二是要重视发挥家庭在维持人的再生产中的作用,推动建立现代家庭保障制度。三是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扩大农村医疗服务网点布局,为农村困难群体提供便捷的常见病、慢性病就诊条件确保医疗保险对农村困难群体的全覆盖,系统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大病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等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助的筹资和偿付机制,发挥农村医疗保障的扶贫、济贫效应,帮助农村困难群体走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窘境,同时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四是要推进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养老金水平,注重发挥村社的组织力量,在有条件的村庄推广日间照料和老年食堂等服务举措,组织老人互助养老,动员低龄老人为残疾老人提供服务

  第四,坚持把“促发展”作为关键性任务。一是要由政府主导为农村地区和困难群众协调并提供政策、科技、资金、人才等支持,补足“先天缺陷”,营造良好环境,帮助该类人群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链,开展多种经营。二是要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困难群体的自主性,使其能够在实现自我发展中改善生活境遇。鼓励拥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积极就业,减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对于面临就业难题及零就业困难家庭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岗位介绍等服务,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等;为在业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劳动权益保障;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符合条件且难以依托市场渠道实现自主就业的困难人群。三是要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发挥其在助推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扩容实现共同富裕的“蓄水池”,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集体补助”,提升社会保障效能,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五,强化监督管理以促进规范化发展。一是要完善监督体系,发展针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运转情况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督,鼓励农村困难群体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托互联网、信息媒介等参与监督,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向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人口延伸,避免“关系户”“人情户”等侵占帮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强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程度,实现专款专用,防范和纠治贪污腐败与资金挪用乱象。三是要补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支撑,完备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创新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开展依法监督,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运转的连贯性与稳定性,提高其规范化发展水平。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百年实践和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2AZD022)】

  【作者简介:王文浩,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奕尧,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0—31、48页。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51页。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人民日报》2024年2月4日。

  责任编辑:况家家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