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三河古镇:烟火气中存韵保真

【文化中国行】三河古镇:烟火气中存韵保真
2024年07月19日 08:03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三河摇橹船。本报记者 关敬生 摄三河摇橹船。本报记者 关敬生 摄
航拍的三河古镇。本报记者 关敬生 摄航拍的三河古镇。本报记者 关敬生 摄

  打造“原真水乡”

  草木葳蕤透亮,清波旖旎流银,夏日的肥西三河千年古镇,水多、桥多、船多,人也多,不愧是皖中著名水乡、合肥唯一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记者的游船,一路随着船妹子质朴清亮的歌声,轧碎水面上缕缕桨影桥影楼影阁影。

  “一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三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四舍不得‘凌宝泰’雨前茶水倒茶开……”民谣“十大舍不得”随橹声悠悠唱响,描绘出昔日一座商贾云集、繁盛热闹的南北通衢水码头文化景观。

  船从桥下过,人在桥上走。“一桥跨两岸,鸡啼鸣三县”的三县桥上,游客摸一把桥头威武雄壮、铮亮包浆的大石狮子,奔向热闹兴旺的古街。12根立柱撑起的飞檐翘角的鹊渚桥,有着1500多年历史,一群游客与镇上老人歇凉闲聊,其乐融融。

  2900米穿镇而过的小南河, 串起古桥、古圩、古巷、古茶楼、古民居、古庙台、古战场……河街相连,沿街伸巷,两岸呈鱼骨状的街巷镶嵌着座座二到五进的院落。南街、北街、西街三条主街,百铺繁闹,各种土特产、小商品应有尽有。两旁前铺后宅,坊宅混合,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原始建筑风貌存留至今,既有北方的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院落。黑漆鎏金的店铺匾额、八角玲珑的门楣挂灯下,游客笑嚷拍照,居民闲坐聊天。

  三河古镇地处巢湖之滨、合肥西南,杭埠河、丰乐河、小南河在此汇聚。河道纵横,沟通巢湖,水运便利,发展成为商贸发达、兵家必争的南北通衢之地。

  千年古镇,存韵保真,留住水乡的旖旎秀丽、“皖中徽派”古建筑群的淡墨浅彩、水韵市井的商贾繁华。

  “相较全国各地很多古镇景区,三河古镇的最大特色在于,展现的不是历史文化‘标本’,而是‘活’着的古镇。” 肥西县三河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斌表示,古镇历史肌理和很多文物古迹完好保存,留住形貌;3.5万当地居民在这里生活,留住“人气”“地气”,古镇底蕴内涵得以“形神兼备”地传承发扬。

  擦亮四张“名片”

  三河有“四张名片”,千年古镇、美食天堂、生态水乡、名人故里。

  “保护就是最好的发展。”肥西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表示,肥西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完善文物安全应急处理预案、文物保护员制度等,强化日常检查修缮,用制度把三河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一般文物点瑰宝守护好和传承好。

  清朝抗法名将刘秉璋的故居、原址上复建的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故居,青砖小瓦,景色别致,游人络绎不绝。杨振宁故居边青苔幽深的“一人巷”,每天都有不少游客牵着小孩儿进进出出,追寻大科学家的旧时足迹……

  “一个古镇,没有了原住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场景,品尝不了本地美味小吃,留不下独有记忆,只剩下空有古镇躯壳的商业街,就会索然无味。”江西游客陈先生游过不少“长成一个样”的古镇,当他来到古南街的“新华春”早茶店,一道道热气腾腾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他深有感触。

  “十分舍不得‘新华春’的炒菜,一喊就来。”去年10月,复原重建的三河老字号品牌“新华春”运营迎客。“三河米饺、包心粑粑、狮子头、三河煮干丝、酥鸭面……三河美食名声远扬。”肥西县三河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亚说,他们依托专业团队,还原古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多一些风貌存留,多一份美食底蕴,让古镇更有逛头,也更能满足居民的念想。

  地处鱼米之乡,三河当地大大小小土菜馆有两三百家,菜取南北之长,传承下来的“淮军宴”“太平庆功宴”“杨家宴”“孙家宴”“刘家宴”“董家宴”等,今日都化作游客和居民舌尖上的美妙享受。

  “三河美,最美一泓西流水”。以水为链,地处古镇东部的三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又一张闪亮的名片。公园西起小南河,东至杭埠河入巢湖口,自2015年正式启动试点建设,总面积为1887.22公顷,湿地率近90%。漫步湿地,草木茂盛,白鹭低飞,清风拂动,心旷神怡。

  传承活态文化

  景区和社区合二为一,保留了古镇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真性,也给古镇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

  2010年,《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出台,合肥市在全省首开先河,立法保护特定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有了刚性约束,加强部门联动,建立精细化管理的机制体制,有效解决生活污水排放、杆线乱搭、车辆乱停、建筑风格不协调等问题;打造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基层自治、共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匠心活化利用,让群众共享古镇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古镇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保全”。

  人的生活,人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活态文化,让三河的历史画卷“活”起来。

  非遗艺人丁政权的工作室坐落在古镇一处不起眼的街巷中,数十把各种鸟禽羽毛制作的羽扇悬挂于墙壁,灵动的设计、独特的造型、华美的毛色……每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我十多岁就开始做羽扇,已有40多年了。”烹上一壶茶,丁政权慢悠悠讲述他与羽扇的不解之缘。自小在三河长大,家门口就是三河羽扇厂,耳濡目染中他对于轻柔飘逸的羽扇有了浓厚的兴趣。“上世纪90年代后,羽扇厂销售日益下滑,逐渐衰落,发展文旅救活了这个宝贵的非遗技艺。”丁政权回忆道。

  “我们与木雕、剪纸等非遗艺人合作创新。现在三河羽扇,早已不仅是一把把扇凉风的工具,还成为了三河古镇的文化产品。”指着一把融汇剪纸元素的精美大羽扇,丁政权说,他们的羽扇如今走出三河,远渡重洋,走向世界。

  7月6日,肥西县三河古镇万年台广场,市集上包着荷叶的荷花与莲蓬还带着晨间未散去的荷香,国家级非遗纸笺加工、王氏制扇、界首彩陶、舒席等集中展示,吸引了研学游的孩子们踊跃参观。丁政权的三河羽扇也亮相其间。“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体验羽扇的制作,还要体会中国扇文化的文化内涵。”丁政权为此与安徽大学老师合作编写了10多万字的研学教材。

  三河人气旺,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意。羽扇、剪纸、木雕等争奇斗艳,庐剧、旱船、花挑舞、河蚌舞、羽扇舞等魅力迸发,每当传统节假日,古镇便成了红红火火的文化集萃地。“我们一年200多场文化活动,不少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不限于舞台表演,还走街串巷,走到哪都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孙斌说。

  文旅拓展内涵

  夜幕降临, “三河明月夜”主题灯光秀如期上演,华美的灯光与朦胧的夜色交融,两岸流光溢彩,高耸的望月阁如琼楼玉宇,经过桥洞,一段段梦幻般的水幕电影让游客发出阵阵惊叹。

  走进古镇上的刘同兴隆庄,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带来视、听、触等多重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昔日米铺、盐铺、瓷器店的熙攘热闹。在雅致的三河邮局品一杯咖啡、写一封明信片,感受慢下来的时光;在古意盎然的八扇街上,品玩泥塑、纸鸢、木艺等精巧的手工制品……古镇上,多处整修一新的“打卡点”熠熠生辉,焕新了古街古巷样貌形态,构筑着人文新趣,开拓升级更多文化空间,大大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走进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的老字号中和祥店铺,民谣里咏唱的中和祥糕点依然在古镇飘香。麻饼、烘糕、寸金和白切这合肥四大名点,选料精细,制作考究。

  “中和祥是我爷爷创办的,同时期很多老字号早就没了,我们开到今天,靠的是诚信经营,守住手艺,创新口味。”店铺内,67岁的中和祥第三代传承人施茂斌坦言,和许多老字号品牌一样,“中和祥”也面临着风雨飘摇的现状。

  “很多年轻人、孩子们认为传统糕点外观不好看,口感也不佳。喜欢中和祥的,大多是对传统糕点有情怀的老食客。还有消费渠道不畅、缺少技艺传承人等问题。”施茂斌希望借助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振兴老字号品牌,“中式传统糕点用天然食材,遵循适量、均衡、营养、原汁原味,有文化底蕴,要是断了根太可惜。”

  “‘十大舍不得’里提到多个老字号品牌和特色生活场景,我们还在深入挖掘内涵,打造更多精品业态和文化IP,帮助其传承发展。”王亚表示。

  外地游客和各类研学、团建、会议等群体逐渐增多,对食宿娱需求在升级。“我们谋划引进一批商务会议酒店,利用护城河沿线的居民房屋,打造一批小菜馆、酒吧、民宿等业态,满足更多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孙斌介绍下一步打算。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省级水文化节(赛龙舟)、美食文化节、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契机,将三河古镇文化底蕴转化为品牌标识,展现三河‘原生态’的乡土之美。”该镇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精心保护修缮,继续打磨润色,将三河古镇打造成为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本报记者 吴晓征 许蓓蓓)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