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武汉何以“韧性”

武汉何以“韧性”
2024年10月16日 09:59 新浪新闻

  

      □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金文兵

      10月16日,第七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武汉召开,“韧性城市”成为重要议题。

      一座城市,何以“韧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并且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近年来,武汉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推动构建经济繁荣、空间优化、社会和谐、生态绿色的韧性城市建设典范,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范式。

      ■ 8大供应链平台织密成网

      “聚链强链”,打造武汉产业韧性

      10月14日,湖北九峰山实验室,9000平方米的洁净室内,上百个项目正同时运转。前不久,该实验室在8英寸硅基芯片中点亮了激光光源,国内“芯片出光”技术取得突破,填补了我国光电子技术领域“少数空白之一”,预示着未来数据传输的革命。

      2023年投入运营至今,这座位于光谷腹地的新型研发机构,不仅诞生了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还吸引了近30家半导体链条企业集聚,成为武汉科技创新生动写照。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武汉经开区,长江汽车链成立半年来平台已入驻企业1.7万家,其中整车企业38家、智能网联类企业2200余家,促成对接金额达116亿元。

      湖北雷迪特冷却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正受益于此。明年起,企业最新开发的新能源汽车液冷板等产品,将供给全球第四大车企斯特兰蒂斯。不到4个月拿下这笔海外大单,促成合作的关键是长江车百链的牵线搭桥。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汉围绕大宗商品、金融、康养、汽车等重点领域,组建了长江国贸、汉融通、安居链、安养链、长江汽车链等8大市级供应链平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我市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 一批公共设施加快建设

      “以旧焕新”,舒张武汉空间韧性

      10月15日,阳逻港二期码头,集卡车往返穿梭、龙门吊升降腾挪。工作人员坐在港区中控室里,轻点鼠标,操纵手柄像“抓娃娃”一样把一个个集装箱稳稳地放到集卡上。

      这个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已开通20多条国际货运航线,今年一季度完成标准集装箱吞吐量65万余箱,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正在拓展发展空间,强化枢纽功能,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中西部空中“出海口”。

      发展枢纽经济,武汉提出,高标准建设各类对外开放平台,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重塑“货到汉口活”。前不久,武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2024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武汉已获批4个。

      城市韧性的空间支撑,除了多样的形式的开放功能,更需要发挥公共空间一定容量的弹性和可替换性。 

      武汉木兰花乡生态旅游度假区,一间间民宿坐落在山水之间,每到周末这里的客房几乎爆满。这是武汉发挥“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韧性城市的缩影。

      据市发改委介绍,武汉目前正在推进70个“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将闲置资产整体提档升级,平时用作旅游、康养等,提升旅游品质、建设美丽乡村,“急时”可转换为隔离场所,满足集中收治需求。

      武昌昙华林街区老建筑活化为16个街头博物馆,洪山武钢云谷·606产业园焕升时尚新地标,汉阳闲置国企厂房变身国潮新市集,青山区21街坊居民自拆旧房盖新楼……

      近年来,武汉坚持城市和产业“双集中”,推动中心城区“以旧焕新”,优化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盘活老旧工业园、写字楼等存量空间,持续增强综合承载力,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 三分之一城市建成区“会呼吸”

      “生态台账”,彰显武汉生态韧性

      “快来看呀!一头、两头、三头……”10月7日,新洲双柳长江大桥附近,一群长江江豚在江中嬉戏玩耍,一阵欢腾。生态志愿者徐建利在此持续观察3年,确认10—15头长江江豚长期在此“乐居”。

      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长江生态的“晴雨表”。一组数据显示,长江武汉段水质连续3年优于国家考核目标,稳定保持在Ⅱ类,达到近20年来最优水平。

      武汉的生态之美,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城市持续守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底线的结果。

      “我家小朋友,下雨天最喜欢踩水坑里的积水玩。”家住怡花苑小区的居民沈女士说,过去小区门口的德平路坑洼不平“逢雨必渍”,随着城市更新改造,这里变成了一条“海绵路”。孩子不再踩水了,却能更加自由地奔跑玩耍,多了不少乐趣。

      “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介绍,近几年我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湿地修复等一批“显山露水”生态工程, “会呼吸”海绵城市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30%以上。今年5月,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入选住建部推荐清单,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

      走进江夏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一泓碧蓝的湖水镶嵌在山坳里,银色的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江夏区灵山矿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达到2.58亿元,较修复前增长一倍多。

      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到底具有多少“含金量”“含新量”?一本科学的“生态台账”,能够为绿水青山“估值”。

      “打个比方说,GDP用来核算金山银山,而GEP则是用来衡量绿水青山。”参与该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专家沙茜形象地说。

      城市生态韧性,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城市的整体韧性。加快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武汉正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武汉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