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 生命不息蹄不闲的马达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7日00:09 天津青年报 |
名家十日谈 生命不息蹄不闲的马达 -赵强 “年华一瞬志八极,生命不息蹄不闲。”这是已故著名画家马达的题画诗句,也是他的肺腑之言,表现出一个艺术家的风尚与追求。 新四军臂章的设计者马达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中国新兴版画的开拓者之一。少年时代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西画,并参加了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在上海期间,他加入了宋庆龄、鲁迅等人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还担任过“美联”的党团书记。新中国成立后,马达长期担任天津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秦征、王学仲、杜滋龄等著名画家都曾受到他的教益。1933年,马达在沃渣的帮助下,开始了木刻创作。1938年他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培养出古元、彦涵、张映雪等优秀版画家。当时延安有“四大怪人”之说,马达名列其中。他总是叼着自制的木烟斗,默不作声,但他勤于创作,被称为“无声的马达”。他还把所居的窑洞内外,用黄土砌成沙发,并在门前种植了花卉树木,这就是有名的“马达花园”。他在夏日的延河岸边练习跳水,颀长的身躯一次次砸在水面上,啪啪的声响和飞溅的浪花常常惹起围观者的哄笑,而马达的执着精神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达早期的木刻作品,颇受苏联版画家冈查洛夫、法复尔斯基的影响,有些作品近于模仿。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他的版画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鲁迅像、冼星海像等作品,造型以黑色块为主,再用白线衬托,黑白的巧妙安排,耐人寻味。画面上简洁而有规律的刀法,流露出来的热忱与技巧,给人以生动、清新的美感。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马达在版画创作上探索出一条民族化、大众化的新路。他的版画,大多以真实事件和百姓生活的场景为基础,处处渗透着陕北农村的乡土气息,从内容到形式都洋溢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如名作《推磨》,从题材上讲是很平常的农家生活,马达仅用寥寥数根线条刻画了一个村姑的背影,就把陕北妇女的动态、风采与情调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一组以当时陕北杨家湾小学教师陶端予的事迹为素材的木刻连环画《陶端予》,也是马达的代表作品。 马达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把很多艺术门类的表现风格,巧妙地运用于他的版画之中。他借鉴了陕北民间剪纸的表现形式,创作出《货郎担》等具有民间剪纸趣味的木刻作品。他的钢笔速写线条刚劲流畅而又简练,饶具特色。1957年以后,他还尝试刻砖,于是诞生了《屈原像》、《蝶恋花》、《杜甫像》等砖刻名作。马达的砖刻,无论在造型、结构还是在线条处理上,都追求汉、魏、六朝以及唐代石刻画像中那种质朴、雄劲、古雅、遒美的境界。他还用中国画的技法,绘制了《桃园洞图》长卷,计22景,可惜这个长卷只完成了草稿。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