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球 伟鼎 孰重孰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5日10:28 《人物》杂志 | |||||||||
鲁冠球:“我现在选好我儿子,如果将来有能力超过我儿子的优秀人员出来,能够把企业搞得更好,能够为农民多增加收入,为农村富裕做出贡献,我可能会调一个,这个是可以改变的。” 鲁伟鼎说:“父辈们创造了过去,经历着现在,还将继续走下去;而我们这一代是踩着他们打下的基础沿着他们开辟的大道前进,理应走得更好、更远。”
1979年1月底,通用电气(GE)董事长雷吉在他的办公室对杰克·韦尔奇进行了一次“飞机面试”。“杰克,假设只有你和我在GE的商务飞机上,但不幸的是,它要坠毁了。你认为谁该成为下一任GE董事长?” 有人假设把同样的问题放到鲁伟鼎面前,他们想象的结果是:伟鼎会小声地说:“我爸爸只有我一个儿子”,那潜在的答案就是:别无选择。事实上,不只万向集团,这类问题在整个儒家纲常主导的东亚地区作反复“考问”并没有得出意外的答案。电视台热播的帝王将相戏里频频出现的“家国天下”足可印证这一点。 鲁冠球被认定为“万向神话”的演绎者,浑身散发着中国内地富豪所共有的神秘、内敛的气质。作为万向企业创始人,他从出掌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创业,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阙,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为他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曾经风起云涌的年代里,鲁冠球不仅躲过了大风大浪,2003年以前还能与时俱进,在中国,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从鲁伟鼎办公室里摆放着父亲的大幅照片可以看到他对“常青树”父亲的尊重。如果说父亲鲁冠球的名字在中国商界耳熟能详的话,那么,2003年以前鲁伟鼎名声则还只限在江浙之地。到2003年底时,他的身份突然从“浙江省创业企业家”变成“200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企业家”(注:美国《时代》杂志和美国世界新闻网评选)。鲁伟鼎这一步迈得太大了。 于是有媒体大声感叹,“中国人选鲁冠球为‘经济风云人物’,美国人选鲁伟鼎作‘最具影响力企业家’,老外们轻易又胜出一局。俱往矣,且看来日方长。” 鲁冠球对独子寄予厚望,一直苦心培养,怎奈处于青春期的鲁伟鼎痴迷的却是开着摩托车在乡间的小路上兜风。直到有一天,老鲁在一辆狂奔的大卡车后面看到正在表演“生死时速”的小鲁,他才下定决心把鲁伟鼎“打包”寄到新加坡。临走时,他只对鲁伟鼎说了一句话:“别给我丢脸”。 1994年,23岁的鲁伟鼎出任万向集团总裁,风驰电掣般地完成了万向主业母体“万向钱潮”上市、企业“公司制”的改造和“走出去”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及国际化市场体系的建立。目前,万向汽车零部件的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占有65%以上的份额,并被美国通用、福特等国际三大汽车厂指定为配套产品。目前,万向集团已在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设立了26家公司,营销网络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企业的扩展与并购,万向集团控制权与剩余权不对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根据经济学家的观点,创始人在完全获得了控制权后,把自己的儿子“选”为企业接班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药”。回到本文开头,鲁冠球选儿子做接班人却没套用经济理论,在父亲的眼里,儿子是因为“优秀”才被选中的。 1992年,鲁冠球即在筹备万向美国分公司。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成立,这是鲁冠球为整合海外资源而投下的一枚重要棋子。鲁伟鼎和姐夫倪频成了万向美国公司的实际负责人。万向美国公司最初主要负责将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售到美国,通过“股权换市场”、“设备换市场”和“让利换市场”等方式,整合海内外两套资源。 进入商界不久,鲁伟鼎即用“市场信息与国内产品对接”的理论给父亲上了一课,万向在美国以较低价格收购舍勒和UAI这两家美国公司更是在国际市场上彰显出鲁伟鼎的魄力。可是当年,享用媒体褒扬的依然是万向的总舵主鲁冠球,如果媒体曰“鲁冠球已经将26家海外企业揽入自己的企业帝国版图之内”,其实背后的寓意是伟鼎开始独当一面了。 其后,万向在资本市场频频露脸。先是“万向钱潮”成为“华冠科技”的二股东;2000年底谋取陕西“金叶”;2001年12月,万向投资成为承德“露露”二股东,并有望间接控制“乐山科技”。如今,万向投资的新猎物是ST“襄轴”。 由于万向投资的几个漂亮的大手笔,鲁伟鼎作为万向投资的实际掌舵人已经开始被同行认可,一些证券界人士认为,其驾驭资本市场的能力已终超过其父。 从对时局的精确把握和商业手段的扎实运用上,鲁伟鼎身上颇有其父当年的影子。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令他更加审慎——必须把握住每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才能带领万向在跨国并购和金融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扩张。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已经呼之欲出。 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横亘在鲁伟鼎“二世”企业家面前的难题日益凸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创业之路,往往受制于时代又受益于时代,他们的发家轨迹带有时代的烙印而难以复制。伴随国门开放、制度成型,身处全球一体化的竞争格局而又不再具备当年作坊式的低成本优势,业已手握巨轮船舵的鲁伟鼎们何去何从,将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休戚相关。 声明:本稿为《人物》杂志提供给新浪网独家报道。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