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专题 > 正文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3:52 人民网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学习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体会(一九九六年)

  李铁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生及其成功进展,是本世纪特别是本世纪后1/4时期的最伟大事件之一。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光辉前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对经济问题都是从政治的高度,从战略的高度,从社会主义的高度论述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邓小平同志紧紧把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最根本要求,在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伟大思想家的敏锐与胆略,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这些论述,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科学而深刻地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的历史性课题,为实现从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从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的伟大转变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经济思想,并在实践中切实贯彻运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现代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理论逻辑方面看,它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紧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实践主题而全面展开的。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切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以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身为前提。在许多同志看来,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等重要文献中对这个问题作过许多论述,并且,以这些论述为理论基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已实际运转了近80年。然而邓小平同志恰恰对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以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郑重地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7页)他提醒大家: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是建筑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与实践论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而且体现了客观实践的要求。从认识方面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确对社会主义的规定作过表述,这种根据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作出的表述在总体上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不可能把尚未创建的社会主义的特征说得那么具体,他们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任务。正因为如此,他们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258页)。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明确指出:“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列宁全集》新版第32卷第111页)。社会主义是现实的社会主义,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又总是发展变化中的社会主义。对发展变化中的社会主义,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才能认识清楚,否则就不可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从实践方面看,建国以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过一系列失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也犯了严重错误,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这也说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认识清楚。要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进一步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的卓越贡献之一是把社会主义的原则规定与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区别开来。社会主义有其独有的质的规定,这些规定构成了社会主义的一般性。不具备这种一般性,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而这种坚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社会主义总是具体的、有特色的,因而也是丰富多采的。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不完全清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社会主义原则的一般性和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多样性分不清楚。长期以来,不从具体实际出发,用一个标准来要求社会主义的实践,采取了一些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超越历史条件的政策措施,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还使已有初步基础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实践使我们懂得,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才会是成功的社会主义。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即从现有的经济社会基础、所处的历史阶段等实际情况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的贡献是准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关键,也是选择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制定具体措施的根本依据。邓小平同志是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高度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首先,邓小平同志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因此,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其他社会都高的生产力水平,应该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能不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并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但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部内容,有了发达的生产力,并不等于就是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这样,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观点出发,邓小平同志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他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完整的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深刻而正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清晰地把社会主义同其他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区别开来。

  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述,从根本上否定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根本性胜利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而把搞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党的工作重心,这成为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石。邓小平同志的全部经济论述都是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为前提的,这一科学认识使他的经济思想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二) 如果说,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论述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石,那么,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与性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则是他的经济思想的主干和核心。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揭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样一个真理。

  长期以来,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指出过,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直接的社会生产及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著名的“价值”不再插手其间;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则断言:市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才是可行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是不可能被“人为地”仿制的,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社会主义,那就是计划经济;要么是市场经济,那就得放弃社会主义。事实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市场经济往往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代名词,而计划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代名词。邓小平同志突破了这些固有的认识,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他强调,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要利用市场手段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同志这些精辟的论述,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应该说,邓小平经济思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说是在总结包括我国在内的现实经济实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研究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学说。尽管过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都认为计划与市场是不相容的,但在本世纪30年代后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却出现了计划与市场相互渗透的新情况。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在短时期内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与实行市场经济的西方各国陷入世纪性经济大危机(1929—1933)形成的鲜明对比,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自觉不自觉地引入了计划;而后来,排斥市场的苏联模式日益明显的弊端又促使社会主义国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引进和扩大市场调节作用的改革。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这种变化也反映在理论上。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凯恩斯革命”,主张加强国家干预的经济学说,与主张扩大市场调节的经济学说交替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并相互影响、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家也主张有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邓小平同志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依据经济发展的实践,揭示了计划、市场与社会制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从而确认了它们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运用和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制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取代者和后继者出现。它将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而由这样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将使经济活动“按照总的计划”来进行。但是,他们并没有设计未来社会的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指出现实生产力水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选择以及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影响,根据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得出必须运用市场机制的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也是基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考虑。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是,正如他指出的那样,“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页)。而就世界范围看,几十年来的经济实践表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比以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经济体制运行效率更高,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出发,确立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重要位置,从而确立了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前,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经济改革,在经济运行中一定程度地引进了市场机制,但是,由于人们在对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始终围绕计划与市场是否可以结合,计划的作用大一些,还是市场的作用大一些,市场经济是否可以与公有制结合等问题争论不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就难以确立,改革也难以迈出关键性的步伐。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一扫笼罩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问题上的迷雾,使全党的认识达到了统一。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9月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在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确定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面具体地描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和蓝图。自此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国有经济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部署,要在本世纪末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可以肯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生产力将得到进一步的解放与发展,中国经济将会发展更快、更健康,我们伟大的国家将会以更快的步伐走向繁荣与富强。

  (三) 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认识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核心的邓小平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科学地认识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正确制定政策和奋斗目标的基本前提。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明确地指出我国当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这个初级阶段将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制定我们的政策和规划。

  第二,关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谁要改变党的基本路线,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第三,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多次、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使国民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人心向背。要一心一意,埋头苦干,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

  第四,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邓小平同志不仅高度重视经济发展问题,而且还为我们制定了“分三步走”的长远发展战略,选择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从80年代初到本世纪末,分两步走,前1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后10年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花50年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的总格局。

  第五,关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理论。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他一再告诫:公有制占主体,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含糊。与此同时,他从中国实际出发,进一步提出,要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同时,适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非公有经济的适当发展对社会主义是十分有益的。

  第六,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把是否实现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点。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为此,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提倡靠劳动致富,避免贫富差别过于悬殊。但他强调,实观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共同富裕不意味着各地区以及所有社会成员同时富裕,不意味着搞平均主义。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只能带来共同贫穷。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社会成员、其他地区也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第七,关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他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革命与过去革命的性质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性变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摒弃传统的旧体制,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八,关于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条件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改革,生产力就难以发展。但要改革,要发展,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掉。稳定是改革、发展的条件,是进步、发展的基础。

  第九,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国家要发展起来,闭关自守不行,过去300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吃尽了苦头。邓小平同志主张通过对外开放来冲击传统旧体制、传统观念,以促进改革和发展。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不开放也搞不成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最大的改革。

  第十,关于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改革成败得失标准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搞争论,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他多次提出,衡量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是看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92年在视察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完整地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不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就不能解放思想,就不能把改革开放坚持到底。

  第十一,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全国稳定的关键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一贯坚持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在改革初期,他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一直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使农民吃了定心丸。邓小平同志还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问题,指出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稳定不稳定。他还特别重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强调城市和工业要为农业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第十二,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邓小平同志通过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这是邓小平同志科技思想的精髓,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同志还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问题。他提出,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应该指出,邓小平同志并不仅仅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提出经济观点的,而是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全方位视角论述他的经济思想的,他的经济思想总是与其他思想、理论有机结合,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例如,他在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时,总是不忘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论述经济工作时,总是不忘记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也是政治思想,这是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

  (四)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们指导经济工作、处理当代中国重大政治、经济关系和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建议》号召“全体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今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在这个根本的政治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学习邓小平经济思想。通过学习,认识与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使我们在工作中不失误或少失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真正掌握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必须系统地学习,首先要花气力读原著。《邓小平文选》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宝库,包含有大量的、丰富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见解。虽然书中使用的语言朴素简洁,但其理论内涵是非常深邃厚重的,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有一个形成的过程,系统地学习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住实质和精髓,真正搞清楚邓小平同志的某些具体观点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系统地学,就是把邓小平同志的某些具体观点与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其他方面的相关论述联系起来,全面把握住这些具体论断与整个思想体系的内在辩证关系。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必须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来学习。邓小平同志经济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实事求是,是它的实践性。它来源于实践,并最终用以指导实践。要把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经济思想与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学习。例如,如何发展农业这个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问题,如何解决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如何调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找到理论上的指导。各级干部尤其是搞经济工作和从事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同志不仅要学习掌握邓小平同志一系列理论观点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联系,而且要掌握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重大方针、政策,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包括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的有些具体论断直接写入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文件,有些则是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形成的重要依据。因此,要真正掌握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必须结合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文件,全面、深刻地领会、掌握中央的大政方针和政策精神。

  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来源于实践,也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探索过程,这一探索过程并没有结束。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他的经济思想,也必将随着这一探索过程,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进一步发展和丰富。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勇于实践的精神,对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实践中检验其是否正确,并力求把它们上升到理论高度,去丰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当前,根据中央的部署,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贯彻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推进“两个转变”而奋斗。我们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让我们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我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求是》(京)1996年第23期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