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3:58 人民网 |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逢先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最新、最重要的一部著作集,也是他最重视的一部著作集。从开卷篇十二大开幕词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全书的主题,中间展开,到终卷篇南方重要谈话作为全书的总结,前后连贯,融为一体,集中到一点,就是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的首要问题。 下面,围绕这个首要问题,将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分八个方面作一些介绍。 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这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将来的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为什么邓小平同志把这个问题作为头等重要的问题,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反复地强调和论述呢?就是因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恰恰在这个问题发生了错误和扭曲。在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的条件下,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把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放到次要地位。到“文化大革命”,“四人帮”甚至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的荒谬口号,要人们安于贫穷。结果,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缓慢发展和徘徊的局面,中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于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发生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发生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①小平同志正是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小平同志提出这个理论观点,还有着国际的背景和时代的特点。一方面,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能够争取一个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国际条件。另一方面,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来自外部的压力依然存在,而当前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经济实力,建设起一个富强的国家,就成为异常尖锐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能不能站得住,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坚持得住。 如果说,确定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那末,在下列几个问题上,则是小平同志对这一理论观点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是小平同志的新贡献。 其一,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无疑令人振聋发聩,把经济发展速度问题作为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准,更加发人深思。在东欧发生剧变之后,1990年3月3日,小平同志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系统地阐发了这个思想。他说:“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我担心滑坡。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的速度,一两年没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在世界上特别是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也叫滑坡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他还说:“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至少十年。” 你看!小平同志把经济发展速度问题同我国社会主义的命运联系得如此之紧密。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要能够站得住,而且优胜于资本主义,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主义是否有更高的发展速度。当然,这里说的速度,是从总体上、从战略上说的,因为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有时快一些,有时相对慢一些是合乎规律的。在发展速度问题上,小平同志既反对低速度发展,因为低速度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也反对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追求超高速度,而且要求在讲效益、讲质量等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小平同志提出了“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点。所谓“硬道理”,就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就是大局,一切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大局。这是小平同志的根本战略思想,这是贯串于《邓选》第三卷的一条红线。 其二,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归根到底是生产力标准。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④这就是生产力的标准。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指出,生产力标准不但是衡量一个政党的政策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呢?我看是可以的。小平同志1987年4月在同一位外国领导人谈话时说过:“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⑤这就是用生产力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主义的问题,看待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过去我们主要地甚至唯一地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理解和考察这个问题,忽视了生产力,这是追求“一大二公”这个指导思想的理论来源。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容纳不了庞大的生产力的时候,就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有更高的、更加发展的生产力。但是历史的发展,却是另一个样子,社会主义大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要低得多。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小平同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由此就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力求使我们的国家较快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以至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绝不是改变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其三,关于在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它的初级阶段,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说得很明白,很透彻。他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⑥ 其四,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自觉地运用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后决定作用的规律,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则是进一步确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所占的地位,揭示了生产力自身发展的一个规律,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技术同资本主义相结合,被资本主义所掌握,所利用,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同社会主义相结合,被社会主义所掌握,所利用,同样可以产生巨大的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可以凭靠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优越性,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小平同志那样地重视和热心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正是因为他准确地把握生了生产力这一发展规律。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的基础上,也是社会主义70多年历史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基石。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但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后要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鼓吹“贫穷的社会主义”,让人民安于过贫穷的生活,并且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混乱,以贫为荣,以富为耻,这是对社会主义的严重歪曲。小平同志强调要致富,甚至使用“致富不是罪过”这样尖锐的语言来提出问题,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拨乱反正。 共同富裕,一方面同“贫穷的社会主义”相区别,相对立;另一方面又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两极分化相区别,相对立。这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致富。 能不能共同致富,取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小平同志在讲发展战略目标,讲中国实现小康水平,总是联系到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用来说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例如,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我们到本世纪末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美元,也就是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⑦又例如,他在《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一文中说:“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⑧ 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各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与此相适应,分配方式有多种形式,但按劳分配占主要地位也不能动摇。有了这两条,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不会发生两极分化,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小平同志把公有制占主体与共同富裕,并列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⑨ 总之,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它抑制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平均主义“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⑩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它导致阶级分化,产生资产阶级,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它与社会主义原则背道而驰。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切社会主义者,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到科学社会主义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怎样达到共同富裕?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共同富裕?显然地,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条十分缓慢的甚至需要经过某些曲折的道路。小平同志提出一个新路子,新政策,这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人、其他地区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一条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正确道路,是一条能够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加快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的正确道路。小平同志把它叫做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1)这个新政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改革开放的契机,也可以称作“第一推动力”。它一出台,中国的经济就活跃起来了。 有人对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产生误解,认为它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有时还出现地区间差别继续拉大的趋势。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工作上的问题,比如有关的法律不健全,有关的政策不配套,许多管理工作没有跟上,还有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暂时拉大差距的不可避免性。但是在理论上,在指导思想上,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这是非常明确的。小平同志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2)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一点是:把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高度。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有时叫做社会主义的目的,有时叫做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有时叫做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总之,在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中,共同富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上两个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综合起来就是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界定的主要内容。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这个界定,是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迄今为止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最完全最深刻的揭示。它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既包括生产力方面,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方面,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然是以公有制或公有制占主体和消灭剥削阶级为前提;也包括社会主义的目的,即实现共同富裕。 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就是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它是封闭的、僵化的因而生产力发展很缓慢的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小平同志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话。他说: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问题是怎么坚持。“是坚持那种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政策,还是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14)小平同志这里说的改革是包括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 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小平同志从总结中国历史经验中得来的,也是从分析二十世纪下半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新情况中得来的。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那末,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是什么?道路是什么?过去我们采用过“大跃进”的方法,采用过“抓革命,促生产”的方法,采用过用行政手段搞群众运动的方法。这些方法都不成功。小平同志找到了一个正确的道路和方法,这就是改革开放。用小平同志的话说,这个路子是逼出来的。他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15) 改革开放,都是开放,一个对内开放,一个对外开放。开放,就是把经济搞活,把全国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扫除发展生产力的一切障碍。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靠政治动员,靠土地改革,调动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现代化建设时期,怎样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呢?政治动员仍然是需要的,但主要地是通过改革,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经济,进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人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使整个经济活起来。这个“活”,是活了社会主义,而不损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当然,这个“活”不是无边无际的,不是无政府状态的。它是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下面的活,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活。 小平同志对改革性质问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所以称之为革命,就是因为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就是因为它对社会各方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以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引起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和变化。但这个革命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更不是变更政权,也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搞改革,必须破除不正确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而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往往把一些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手段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拒绝;把一些附加给社会主义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手段当作社会主义的东西加以固守。所谓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这个问题上,在改革开放中遇到“左”的阻力也主要在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说:“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16)又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7)小平同志这个观点,为解放思想,为深化改革,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是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理所当然地要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科学的、进步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这是我们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就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其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关起门来,脱离世界,搞自我封闭,都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如此。小平同志指出,闭关自守,是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8)又说,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还要吸收国际的经验。这里所说的国际经验,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经营方法等。小平同志讲到学习和吸收外国经验的时候,同时强调要从中国的情况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就是说,吸收外国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变成适合中国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我们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小平同志强调的一个原则。他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19)小平同志在制定改革开放这一战略方针的同时就指出,改革开放之后,会带进来一些坏东西,带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20)他又说:“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21) 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问题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富于创造性和时代特征的一部分。对社会主义某些传统观念的突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这一方面。我们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这个新也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小平同志在评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是说四个坚持吗?这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2)小平同志这段话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怎样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不敢说,老祖宗没有做过的事不敢做,这是僵化,而不叫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使它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四、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 发扬民主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上,都发生过发扬民主不够,甚至压制和践踏民主的现象,例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小平同志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小平同志赋予社会主义一个重要内容即是民主,这就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过的压制甚至践踏民主的“左”的错误划清了界限。小平同志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这就同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民主化划清了界限。 小平同志从来不讲抽象的民主。他反复强调,我们只能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人民的民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不能搞资产阶级的民主,决不能搞西方的多党竞选、三权分立那一套。他说:“如果我们现在十亿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文化大革命’中那样‘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23)他又指出,民主化同现代化一样,要一步一步地发展,随着经济、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和充实,匆匆忙忙地搞不行。也不能追求形式上的民主,那样就“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24)小平同志又把发展民主同保持社会稳定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等同重要。否则,少数人便可以为所欲为,使多数人的民主权利受到伤害。有了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切实的保障。在苏联,在中国,都有过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惨痛教训,有过以言代法的问题。所以从十一界三中全会起,小平同志就十分强调法制建设。早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总之,各种法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25)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后,加强法制建设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 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没有民主的法制是专制;没有法制的民主,会使民主得不到保障,或者走向极端民主化。所以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26) 总之,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毛泽东同志提出、邓小平同志多次重申的那样的政治局面:“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广泛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条件和保障,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五、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应表现在物质文明方面,还应表现在精神文明方面。两个文明建设都搞上去,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物质文明是基础,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27) 但是,精神文明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影响和反作用是很大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不能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好了。决不能忽视思想教育的作用,决不能忽视各种文化生活对人们精神面貌的影响和作用。小平同志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从来没有忽略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他,针对党内忽视精神文明的情况多次强调地提出这个问题。早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他就指山:“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状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又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28) 小平同志指出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精神文明,特别是抓思想教育这一手软。他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补救起来要困难得多。他说:“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建设中得出的经验。”(29)他还批评有些同志,多年来“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30)小平同志这些话讲得多么中肯,多么切中时弊,值得我们深思。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小平同志特别重视理想教育。“四有”中他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在同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谈话时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31)这是小平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积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真理。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靠的是什么?很重要的一条,是靠我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今天,在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的形势下,仍然需要、甚至更加需要有崇高的理想,更加需要进行“四有”教育,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一定要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相配合,以保证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顺利而健康地发展。 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一样,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程度,涉及一个国家民族的形象问题,涉及一种社会制度的形象问题。50年代,我们国家很穷,但社会风气、人民的道德面貌很好,曾经为国外朋友所称道。即使我们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这一点。我们自己也为此而自豪,这确实从一个方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小平同志在1989年9月4日同几位中共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这样说过:“50年代,广大党员和人民讲理想,讲纪律,讲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吗?……我们要恢复和发扬这个传统。”(32)不能笼统地说现在的精神文明不如50年代,但50年代好的传统应当恢复与发扬,这是毫无疑义的。今天,我们国家的物质条件比过去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完全应当、而且只要做得好就完全可能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更好,把精神文明程度提得更高,在我们全社会造成浓厚的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 六、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洋溢在整部《邓选》第三卷之中。这种思想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怕强权、不怕压、不信邪的骨气。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企图用强加的外力来压服中国,干涉中国的内政,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小平同志针对这一形势,斩钉截铁地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33)“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我们的社会制度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的,人民拥护,怎么能够接受外国干涉加以改变呢?”(34)他说,当他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时,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因此他提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要懂得些中国历史,不但要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尤其要了解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国人民受屈辱、受压迫、受剥削的历史,中国人民为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在《邓选》第三卷中,小平同志提到两个精神动力,一个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一个就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还说到:“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35)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小平同志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着眼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反映了他宽阔的眼界、宽阔的胸怀。他说,我们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是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36) 小平同志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就失去独立,中国就会变成西方国家的附庸。他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一文小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这一点上,这次暴乱对我们的启发十分大,十分重要,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起来。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美苏‘大三角’的说法?就是因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只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或者看着苏联人的脸色行事,那还有什么独立性啊!”(37)在这里,小平同志把维护国家独立、保证国家发展同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起来,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完全统一起来。总之,没有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就淡不上社会主义,反过来说,对中国来说,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没有我们民族的广闹前途。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深厚而广泛的基础,社会主义赋予爱国主义以崇高的理想和新的时代内容。 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一篇文章,题为《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和平政策》。文中说:“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如果十亿人的中国不坚持和平政策,不反对霸权主义,或者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己搞霸权主义,那对世界也是一个灾难,也是历史的倒退。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38) 两个“坚持”,两个“灾难”,小平同志如此鲜明地指出问题的重要性与严重性,紧密地把坚持世界和平与坚持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包含着深刻的含义。高高举起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旗帜,同时也就是高高举起了维护社会主义的旗帜。主张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有各种不同信仰和不同政治主张的人,不一定都是社会主义者,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一定是坚决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一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对这个问题,不仅我,还有中国其他领导人,包括已故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都多次声明,中国最希望和平。”(39)主张世界和平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既然是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为准则,它必然同危害人民利益的霸权主义和世界战争不相容的。社会主义既然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为根本任务,既然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就必然要求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所以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国的对外政策,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反复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中国越发展,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他说:“我们的对外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40) 我们说,社会主义需要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难道还有危害世界和平、搞霸权主义的社会主义吗?苏联在一个时期,就曾出现过违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执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实行对外扩张,损害别国主权,搞霸权主义,极大地损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这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把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赢得了人心,提高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威望,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八、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四项基本原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今天的实际问题。小平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曲折,“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41)这些语言表达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共产主义战士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但是,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有一个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小平同志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一文中说:“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42)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离开中国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意义。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还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停留在原地不动,就会变成僵化的东西,脱离实际的东西。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事实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主张全盘西化、主张在中国搞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核心,就是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不论是主张搞西方那样的多党制,或者想在共产党内部再生长一个反对派别,都是错误的,都是不能允许的。如果那样,中国肯定要出现如小平同志所说的“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共产党的执政领导地位决不能动摇。共产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只能改善,不能取消。当然,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接受监督。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共产党接受监督的问题。他1957年在西安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而:第一,是党的监督。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第二,是群众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从一定意义上说,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否稳定。取决于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包括接受监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它是在人民内部实行广泛民主同对少数敌对分子和破坏分子实行专政的统一。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为了解决存在于一定范围的、有时表现为相当激烈的阶级斗争问题,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以便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没有人民民主专政不行。在今天,人民民主专政同四十多年前一样,仍然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这句名言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在《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一文中说的。在过了四十多年之后,小平同志把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再一次强调地提出来,并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说明这实在是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人民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一个宝贝。小平同志说:“我不止一次讲过,稳定压倒一切,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你闹资产阶级自由化,用资产阶级人权、民主那一套来搞动乱,我就坚决制止。马克思说,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发现,他的理论最实质的一条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43)过了一年多,小平同志在南方重要谈话中又重申了这个思想,并进一步指出:“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44) 结语 以上根据《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主要从八个方面来说明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八个方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和描绘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征。这八个方面也不是并列的,在层次上有高低之分,在所占的地位上有主次之别,其中第一、第三、第八构成这个整体的支柱,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我想在这里套用毛泽东同志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分析持久战所使用的方法,说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论述的规律性问题。《论持久战》整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前半部都是说明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大体上都是说的“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后半部则是研究“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也就是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的问题。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我看也可以归结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怎样做”和“不怎样做”。上面归纳的八个方面,都是回答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它们的反面就是“不是什么”。比如,我们说,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它的反面就是束缚和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它的反面就是共同贫穷的或者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它的反面就是僵化的和封闭的。如此等等。这样一正一反相比较,相对照,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清楚了,它们的规律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说,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因而它是科学,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些规律是怎样认识的呢?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认识的呢?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在解释实事求是的时候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从“实事”的研究中得出的关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今天的这个“实事”的内容比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所面对的“实事”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这里包括: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国际的历史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等等。这里最重要的是新的实践经验。小平同志大力畅导和鼓励解放思想,大胆地试验,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就是要从新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得出新的认识——规律性的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我们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客观规律。他说:“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先是不认识或者不完全认识,经过反复的实践,在实践里面得到成绩,有了胜利,又翻过斤斗,碰了钉子,成功和失败的比较,然后才有可能逐步地发展成为完全的认识或者比较完全的认识。”(45)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达到了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当然,这个认识过程并没有完结,也永远不会完结。这个规律性认识的集中反映,就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代表作就是《邓选》第三卷和《邓选》(1975—1982年)卷。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之不易,应当十分珍惜。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的翻天覆地的伟大事业,在实践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这个理论的意义要有足够的估计和认识。在世界范围内,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包括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改变了颜色,而社会主义的小国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岿然不动。全世界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陷于经济衰退的困境之中,而社会主义的中国却以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道理何在?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正确现论的指导,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沦。这个理论不仅是救中国的理论,更是振兴中国的理论;不仅是救社会主义的理论,更是振兴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基本理论,连同党的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积累的基本经验,已为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重视,所瞩目。它的意义和影响已经开始越出了中国的国界。 这个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十分复杂、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既有中国的特色,又包含着许多普遍意义的真理。按照小平同志的这个理论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呢?它是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形象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创造新的辉煌业绩的社会主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它,崇敬它,爱慕它。这就是我们党提出所要建立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引起人们的不满意。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没有得到全面的理解和真正的贯彻落实,或者贯彻落实得很不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邓选》第三卷都已指出了,而且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任务,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要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理解,全面地把握,有力地贯彻。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这个人类美好的事业充满了信心。他说:“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46)只要我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小平同志所规划的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达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 注释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4—35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 ⑦⑧⑨⑩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第229页,第111页,第115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6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 (13)(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第134—135页。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4页。 (16)(17)(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2页,第203页.第78页。 (19)(20)(2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8页,第156页,第139页。 (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1页。 (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5页。 (2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4—285页。 (25)《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137页。 (26)《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319页。 (2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9页。 (28)(29)(3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3—144页,第290页,第325页。 (3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0页。 (3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8页。 (33)(34)(3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8页,第359页,第331页 (3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7—358页。 (3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1页。 (38)(3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8页,第104页。 (4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页。 (4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 (4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292页。 (43)(4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365页,第379页。 (4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3页。 (4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1页。 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