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7月12日18:26 新浪新闻

分享

  今年入夏以来,南方暴雨气势汹汹,多省市受灾严重。各大媒体平台也纷纷将目光投向南方,展开深入报道。这场南方暴雨,国内各家媒体有哪些报道创新?在国外,遇到这种自然灾害天气,外媒又是如何创新报道的呢?萌浪君带你一起来感受感受。

  数据可视化图表,专业化视角仍是主流

  1、新华网:

  《关于暴雨洪涝,天气预报没告诉你的那些事 》

  暴雨袭城,南方多个城市再度进入了“看海”模式。这次汛期的雨水到底有多充足?新华网用了三张数据图,从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主要流域降雨量与往年对比三个角度,将今年各地降水量与往年同时段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全国大部地区的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都偏多,暴雨过程多、强度大。

  在报道严峻险情的同时,新华网画风又一转,以萌萌的数据图表的形式,对于暴雨洪涝这一气象灾害进行了科普性解读。洪水自救六招,在解释了今年暴雨爆发的自然原因,解读防汛抗洪形势之后,也提供了洪水时自救六招,再也不怕遇到突发洪水事故啦~

  《暴雨洪涝袭荆楚 湖北省灾情报告》

  除了从全国降雨量进行暴雨知识安利之外,新华网数据新闻还推出了《暴雨洪涝袭荆楚 湖北省灾情报告》,全方位地整合湖北省的暴雨情况和受灾状况。一图详尽地展示了降水量、降水范围、受灾人数、险情水位、预报预警等关键数据信息。

  2、搜狐数字之道:

  《洪水将至?1998年VS2016年》

  暴雨不断,新闻不断报道说可能会出现大洪水,甚至超过98年的,那么98年大洪水到底是什么情况呢?考虑到年轻一代的小盆友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一背景, 数字之道参考历史资料和最新数据,时间拉回到1998年,将1998与2016年比较分析,从横向和纵向的逻辑框架全面介绍和分析了本次大水的受灾情况。

  1998年遥远的故事与如今相对比,萌浪君也不禁唏嘘呀。图表和数据的应用使内容更加直观易读~

  3、新浪新闻

  《多地暴雨 新浪新闻实时直击七大水系》

  新浪新闻在这次南方暴雨的报道中持续发力,除了多路直播以外,还通过大数据实时追踪汛情变化的方式将七大水系的最新情况呈现出来。通过主页面对水系的选择,进入之后可以看到对应的水路位置以及主要城市,点击不同城市下方会对应出现水位折线图。网友可以直观看到当前的水位情况,距离警戒水位有多远,以及1998年水位和历史最高水位。

  对于网友来说,能够通过手机查看到自己所在地区的实时水位,无疑是对安全的一种提前保障。甚至有网友直呼,“我眼睁睁看到了武汉的水位线从警戒线下面慢慢超过,那个时候全城正在看海。”

  4、财新数字说:

  《为什么淮河流域容易发生洪水?》

  和新华网、搜狐的不同,财新的立意角度在为什么淮河流域容易发生洪水,在数据图上详细列举了几点原因,包括中上游落差大、降雨集中、受黄河影响深重等等。借助数据和图文的表现力,枯燥的事发原因变得简单易懂。在说完原因之后,还顺便告诉大家如果淮河发洪水哪些城市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加上根据522年历史记载,淮河流域每三年会发生一次洪涝,这些讯息的传递也让住在淮河附件的小伙伴们得格外留意啦!

  H5交互产品撇开常规手法 UGC内容带来弹幕式体验

  1、新浪新媒体实验室

  《活在暴雨》

  暴雨来袭,网友纷纷叫苦不迭,新浪新媒体实验室此次用网友在此次南方暴雨中发表的精彩观点作为切入口,以人民之声立意,更加人性化的角度贴近这场暴雨洪灾,为网友构建了便捷的互动平台。封面更是采用了电影海报的方式,里面标题用到武汉、南京、长沙等地同步上映,更是结合了当下正在暴雨不止的几个城市,拉近了这些地方网友的心,互动玩法在有趣的同时还玩出了情怀。吐槽与感怀齐飞,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也不忘增加即时灾情播报,报道实用而有趣味。

  文章里面选取的全国各地的网友精彩言论,来自新浪自身的微博数据中心,打造出独家资源的优势和亮点。通过地图的呈现方式,让不同城市不同时段的网友发声随着时间轴的进化,随机播放,形式新颖,可以唤起网友的共鸣。“能不能关注一下安徽,安徽的灾情也很严重!”“想坐船的来我家”、“明镜湖的鱼都在马路上游啊!”网友在微博上的感慨有喜有忧,突破单向传播思维,让网友自己来说。作为一个新的策划思路,新浪新媒体实验室《活在暴雨》无疑是最直接的搭建了受灾地区网友心声直播的平台。

  2、新华社客户端:

  《急!急!急!生死之地立起生死牌》

  “生死牌”“人在堤在“等等词语近来在南方暴雨的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牵动着读者的心。前方的战士在用他们的肉躯保卫着我们生活的家园,立下的生死牌,说过的誓约,无不在触动着众人的心。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这款产品,涵盖了武汉龙王庙闸口、安徽省无为县、南京溧水区三个紧急的位置,采用直播视频、图片、新闻等常规元素,将与堤口相关的故事串联,再通过网友点击向前方支援沙袋的方式,在传播新闻的同时,让前线抗灾战士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中国沙袋VS德国神器》

  依然是选取的洪水灾害中出现的小切口,中国和德国在洪水来临时会用到的工具,采用PK的形式,让阅读的网友进行投票,可以很清晰看出大家的观点,最终中国沙袋以100376票完胜。另外,还辅以两者的详细介绍,从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剖析。。从两国的抗洪方式切入,探讨抗洪效果,引起更多关注。

  动画视频深扒洪灾原因 98年成对比高频词

  澎湃新闻

  《动画深扒|遥远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为什么会带来洪水?》

  为何今年的汛期一直在跟1998年的做对比,各级都要求以防御98年特大洪水为目标。原来在洪水背后还藏着个幕后黑手,那就是厄尔尼诺。被强行科普了这么多年,你了解厄尔尼诺到底是怎么回事吗?澎湃网以汛情为引,深入解读了厄尔尼诺和洪水之间的关系。3分钟的小视频声画并用的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因,附以厄尔尼诺现象与本次汛情之间的密切联系,既有即时的新闻价值,也具有更广泛的科普价值,动画形式更加简单直白而富有趣味性,很适合萌浪君这种年轻人阅读呢!

  洪水猛兽来袭,国外灾难新闻可视化报道有哪些新打法

  关于灾难报道,新媒体也好、传统媒体也罢,不论何种表达形式,都应谨记:面对灾难,受众关心的核心问题只有两点:灾难怎么会发生的?什么时候开始应对?

  那么国外媒体又是如何报道灾情的呢?首先,国外媒体遵循的报道理念是:陈列事实,不予以评价,不引导观众;其次,新兴的传播方式也被应用到新闻报道之中。

  纽约时报——《飓风“桑迪”强势来袭》

  可视化地图还原洪水淹没城市过程

  《纽约时报》根据斯蒂文斯理工学院的数据推出一款动画视频:用可视化地图还原了2012年飓风“桑迪”淹没霍博肯市的场景。蓝色区域不断在地图上扩大、再扩大,延伸到城市心脏。不到5个小时,纽约赫博肯被洪水席卷一空。通过俯视地图看洪水从外及内涌入城市中心,直观明了的反映出飓风“桑迪”来袭给这座城市带去的灾难之大。

  在2012年飓风“桑迪”降临,新泽西州的霍博肯市一半被淹没,后来新泽西州政府决定投资2.3亿美元改善城市的防洪策略。因此,《纽约时报》还用两个可视化地图,图解新泽西州政府规划的防洪海堤建成后样子作为回访。

  纽约公共广播电台——《直击飓风“桑迪”肆虐线路》

  实时灾情数据监控各地情况

  针对在2012年飓风“桑迪”来袭,淹没了纽约和新泽西的海岸线,新泽西州的霍博肯市一半被淹没。《纽约时报》采用可视化地图的同时,纽约公众广播电台同样采用卫星地图的形式来呈现洪水爆发的受灾范围。以地图的形式在网页上直接呈现出各地水位走向及变化趋势,蓝色区域是用于告知市民已经被洪水淹没的范围,红色区域----根据红色的深浅程度,表示预测的洪水入侵的概率。

  德克萨斯论坛报——《地狱与洪水》

  动态地图实时跟踪水位变化

  抵御飓风,德克萨斯论坛报这么干。

  飓风来袭,德克萨斯论坛报推出《Hell and High Water》(《地狱与洪水》)。组合多组动态网页,集合了动态地图,气象卫星等技术,实现了暴风路线模拟及其带来的即时水位动态跟踪,对暴风的影响力和破坏力有着全面的展现。点击进入德克萨斯论坛报的主页面后,你能直接看到飓风在不同时段的走向、趋势及风力大小,同时对应显示出各城市水位变化趋势,让读者足不出户也能掌握一手的城市新闻资讯,做好防范。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内容才是读者真正想关心的事情。

  依托科技的进步,新闻媒体可供选择的报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可视化的新闻报道中,令读者足不出户也能对灾情有最直观的感受。灾难新闻报道中,各家媒体竭尽所能,以求为读者传递一线消息。新闻可视化让内容整合度更高,构建了较为尖端的卫星地图场景,实时的动态数据支撑更利于对整个新闻事件全面把握。未来的新闻可视化之路,还值得更加深入的探索。

Save

Save

Save

责任编辑:吴颜

相关阅读

美国害怕普京干涉内政吗?

美国干涉别国内政,早已司空见惯。但最近美国舆论大有担心俄罗斯干涉美国内政,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这些年中国遭遇的“五大忽悠”

中广核出资达到了6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核电站协议,可能要泡汤了。这一次,中国又要被英国人给耍了

打脸比尔·盖茨

企业家在社会公益中已经成为一个最积极的角色,也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力人群。

难能的是当一辈子“流氓”

亨利·米勒一辈子思考、写作、嫖妓。他的元气,是由天才和欲望构成的,或许这二者本来就是同一事物的两面。

  • “空中巴士”上路了“民科”赢了?
  • 上海的招数能破除以药养医吗
  • 未被熟人伤害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 内地出版社和香港出版社的书号啥区别
  • 推荐高分复古科幻美剧《怪奇物语》
  • 以结婚为目的的女生会恋爱哪种男人?
  • 相比电影,还是土楼更吸引人(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