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江泽民主席在北戴河接受了美国《纽约时报》董事长兼发行人苏兹伯格、执行总编莱利维尔德等一行人长达85分钟的采访。对于参与采访的外国记者来说,能与中国最高领导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样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昨天下午,本报记者专访了《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的社长康锐先生,他谈起采访江主席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康锐先生对记者说,他接到采访江主席的任务时,正在美国度假。听到这个消息,他 马上兴奋了起来,提前结束了假期回到中国着手准备。
康锐先生还向记者透露了《纽约时报》和美国另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华盛顿邮报》因为采访江主席而发生的一段故事。3年前,《纽约时报》的负责人来京联系采访江主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可是事隔几个月之后,《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采访到了江主席。今年初,《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又一次采访到了江主席。康锐先生伸出两只手一边比划一边对记者笑着说:“3年之内2比0,这次总算轮到我们了!能采访到中国最高领导人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采访后,几位记者连夜写出了几千字的稿子和社评,是上星期五的《纽约时报》上最醒目的内容。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采访中共有4位《纽约时报》的高层领导人专程来到中国,他们和4位该报驻中国记者一起组成了8人采访组。来到北戴河后,他们马上共同商讨出了六七个中美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精心准备问题。可是采访开始后,他们发现江主席思维活跃、随和健谈,完全不必拘泥于设计好的问题,很多“轻松话题”频频出现。当记者问到江主席本人是否经常上网时,江主席风趣地说:“作为一个电气工程师,上网对于我来说当然不成问题,但我的第三代在上网方面可比我专业得多。”采访进行得十分顺利,原来令美方记者感到很短的“45分钟采访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延长到了85分钟。
康锐先生向记者形容了接受采访时的江主席:“在我们提问时,他频频点头与我们交流。回答问题时,时不时说出几句流利的英文,说到激动处,几乎要从沙发上站起来。”记者问康锐先生对江主席的整体印象,他用了几个简单的形容词:平和、自信、活跃、乐观。(马宁)
突发新闻、重大事件、百姓关注 尽在头条新闻短信
奇闻趣事 社会热点 社会新闻短信为生活添姿增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