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再就业,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大事,这件事既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也关乎到改革和调整,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党和政府在千方百计加大分流安置力度的同时,鼓励下岗职工转变观念,不挑不拣,通过政府帮助和自己努力,寻找到新的工作岗位。同时,我市还制定了一批优惠政策,鼓励和大力提倡下岗职工自谋职业。本报自今日起将陆续刊登几位再就业的先进人物和再就业先进单位,希望他们的感人事迹能对下岗职工起到一定的鼓励和启发作用。
今年44岁的侯芳华,是1997年4月从青岛水产事业总公司锅炉水化验工的岗位上下岗的,1998年参加环卫保洁工招标后成为市南区清洁服务总公司一名保洁工。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岗位,凭着自己辛勤的汗水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并被评为“优秀城市美容师”的称号。
企业多年效益不好,但毕竟有个依托,下岗后的侯芳华一度情绪相当低落。不仅仅是对企业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今后怎样生活?她和先她一步下岗的丈夫当时月收入300多元,双胞胎的两个孩子正考高中。夫妻双方均有年迈多病的双亲。他们叹息过,痛苦过。面对着兄弟姊妹微薄的接济,他们既感动又窘迫。但日子总不能这样过。有一天侯芳华突然看到报纸上登载的招标下岗职工从事环卫工作的启示。她心头为之一亮,并突然冒出了我要去争取的念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报了名。
如愿中标的侯芳华从此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她深知这份工作是政府通过多方面协调,专门用于安排下岗职工的,心中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她暗暗下决心,要以实际行动报答政府的关心。但有腰肌劳损的她,握着那把10几斤重的大扫帚,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马路上抡起来并不轻松。一天下来,胳膊像灌了铅一样,睡觉时全身关节都疼,虽戴着手套,但手还是磨出了泡,脚也肿得连鞋也穿不上。即是这样,她也咬牙坚持完成19点前普扫一遍的要求。有时她甚至凌晨3点就起床上路。当第一个月发工资时,侯芳华面对着手里的700多元钱,感动得几乎落泪了。这钱不仅仅是付出汗水的回报,也浸透着政府对下岗职工的一片关切之情。
有时碰上熟人和朋友,禁不住问她,你怎么选择了这种又苦又累的工作。为此,她动摇过。明察秋毫的公司领导及时召开座谈会,给大家讲形势,讲政策,使她坚信了自己这种择业观念是正确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使侯芳华的工作更加努力了。有时卫生大检查,她干到晚上9时多才走。工作也因为熟能生巧变得轻松了许多。精神的愉快,使身体也健康了。
最令侯芳华难以忘怀的是1999年6月25日上午10时,江泽民总书记到青岛视察,当轿车开到“五四”广场时,江泽民总书记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走到马路旁,他笑着与道路保洁工们一一握手,并不停地说着:你们辛苦了。江泽民总书记还走到侯芳华跟前,关切地问她,原来在哪个单位工作,在海边工作冷不冷,下雨天怎么办,工资收入多少……侯芳华一面回答,一面激动地淌眼泪。她知道这是总书记对这种方式安置下岗职工的肯定,也透着党和政府对普通环卫工人的关爱。
由于工作突出,侯芳华担任了香港中路保洁组的组长,这个由14名下岗女工组成的队伍,负责这条长5公里多,总面积17万多平方米的卫生清扫工作。香港中路不但车流量大,而且是青岛的“窗口”道路。保洁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她不断地告诫姐妹们:千万不能掉心轻心。保洁不仅仅是清扫马路,有时还会遇到特殊情况。如去年冬天那场大雪,整个路面都撒了砂子,天一好,她就赶快集中力量清扫砂子。遇到大雨,水淌不及她就组织姐妹们赶快去掀开雨水斗。天晴时,堵塞的污水斗冒溢的粪便和砂子会漫延很长的路段,一次她组织姐妹们用小推车、铁锨突击清理了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坐在路边啃两口干粮。她们一丝不苟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换来了回报,两年来香港中路迎接过上级186次卫生大检查,每次都是优秀。
侯芳华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下岗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择业观,就一定会有岗位。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会干出成绩。(魏忠勇)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