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本报记者 李虎军发自北京) 上个月,中医研究院一位博士生导师一审被判处死刑,罪名是制毒贩毒。这位在医药界小有名气的研究人员,为了“养二奶”,铤而走险,研制和贩卖“毒瘾消”。这种红色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美沙酮。
而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的李建华教授,竟然“不识时务”,早在10年前就提出想在社区搞什么“美沙酮维持治疗”。也就是说,为海洛因吸食者开设专门的“门诊”,让 他们每天都去服用美沙酮。有人惊呼,这哪里是治疗,分明是“小毒代大毒”,公然提倡为吸毒者提供毒品,李建华显然是在说疯话。
10年来,质疑和非议始终伴随着美沙酮,伴随着李建华。他已经记不清,为此究竟费了多少口舌,作过多少解释。他反复向人们陈述自己的理由:美沙酮是毒品还是药品,关键在于使用的目的和方法。与通常采用的戒毒方式不同的是,美沙酮替代长期维持治疗的方式可以与吸毒者保持接触,为他们提供咨询、健康信息及相关的医疗服务,保持吸毒者的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减少吸毒者的违法犯罪率。更为重要的是,口服美沙酮还能降低吸毒者注射毒品和共用注射器的频率,从而减少因为共用注射器感染艾滋病等疾病的风险。
1989年,云南在静脉吸毒者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后因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迅速增加,成为全国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省份。而早在1988年,当时在云南省精神病院工作的李建华及其同事,曾对吸毒人群进行了大量调查,并向有关方面发出预警,但他们的呼声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每念及此,李建华仍然感到有些遗憾。
云南瑞丽是全国最早发现因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地区,李建华跑遍了那里一个个贫穷的村落,看到了一双双无助的眼睛。吸毒和艾滋病问题的相互纠结,更令他倍感焦灼。在对吸毒者进行美沙酮维持治疗方面,香港特区、瑞典、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地同行开展的工作令李建华羡慕不已。例如,目前香港设有21个美沙酮诊所,每天约有7000人就诊。这项工作始于1972年,本意是预防肝炎传播和减少吸毒犯罪,没想到后来又发挥了新作用:1988年至1997年间,香港在2万余人次吸毒者中仅发现1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在全世界被公认为是最低的比例。这无疑是减少艾滋病病毒在吸毒者中传播可能性的有效尝试。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国务院今年5月印发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中有一句毫不起眼的话,“在社区医疗机构中进行吸毒人员药物治疗试点。”李建华终于等来了“尚方宝剑”:在社区医疗机构中进行吸毒人员药物治疗的核心就是美沙酮维持治疗,这是他渴望10年之久的实践机会。
接下来李建华主持的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并按程序上报了卫生部和公安部。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为此提供了经费支持,试点项目一旦得到批准,将很快在云南和四川两省进行。
   定短信头条新闻 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