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10日电 12月4日晚10点04分,上海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站内,一名大连籍女子在等候地铁时,被急于登车的拥挤人群挤下站台,当场被驶入站台的地铁列车轧死。据此间公安机关的进一步调查认为,是人流拥挤直接导致了这一悲惨的意外事故发生。
一人轧死,万众深思。这一人为造成的意外事故发生后,引起了众多上海市民对新时期公共道德的全新思考——在上海这样一个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的国际大都市里,上海人 应该以怎样的文明素质与之对应?
其实,因人群拥挤造成的公共交通意外伤亡事故已不是头一回发生。经历过上海公共交通的人几乎都有如此体会:近年来,虽然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改善,但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软件”似乎没有什么改观。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车,根本不等车厢里面的乘客下车,候车人群就推推搡搡、蜂拥而上的激越场面几乎成为上海公交场所的一大风景。不久前,一名叫杨昊飞的小学生就在乘公共汽车时同样被混乱的人群拥挤到行驶的车轮上,无辜成为市民公德失范的冤魂。
在“上海热线”网站的BBS论坛上,一位网友悲壮地说,排队候车、先下后上,这根本就是一个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而今天,人们为什么总是在接二连三地付出血的代价之后,才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呢?一名署名为“梦月亮”的网民更是一针见血:我觉得只要还是人的素质问题,不挤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人们的素质是应该改一改了,作为一个现代化都市里的市民,我们应该懂得怎样表现自己的行为举止……
上海交通大学退休教师、“老上海”肖祖骐与一些老朋友谈到这个事情,一致的观点就是“从我做起”。他说,“关键是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果只有几个人排队、讲秩序的人反而吃亏,就不会有人当‘傻子’;如果大家都排队,插队的人就将成为‘过街老鼠’。”在肖老师看来,社会公德就是一只“看不见”但是实实在在起作用的手。
据上海地铁运营总公司客运处的统计,上海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和高架明珠线的日客流量,目前约为70万人次,其中从上海火车站到闵行区莘庄镇的地铁一号线的日客流量最多,约为40万人次。很显然,地铁已经成为上海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但是,一个不同忽视的现实是,乘客拥挤上车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铁秩序混乱,使地铁运行管理的安全隐患正在日渐增长。人民广场站正是上海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的换乘站,这里的人流密度堪称上海之最。粗略估计,这里每天有六、七万人进站,十几万人出站。每天清晨八、九点钟的上班高峰期,傍晚五、六点钟的下班高峰期,以及晚间10点钟以后的末班车时分,人民广场站更是人潮汹涌,乘客常常跟随列车奔跑、推搡上车甚至吊车门。“排队候车,先下后上”这些市民们耳熟能祥的“老规矩”,此时此刻早已被拥挤的人们抛到了九霄云外。
相比而言,上海地铁的安全防范设施还是比较完备的:站台内黄色的警戒线十分醒目,列车停靠后车门的位置也在站台上有比较准确的标识;车门上还有感应功能、闪光灯和蜂鸣声,车门夹客时列车就无法开动;同时,还是十分尽职的地铁车站工作人员,一面维护站内秩序,一面用手持扩音器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但尽管如此,蜂拥的乘客总是急不可奈,将工作人员的安全提醒和醒目的安全标识视如无物,将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生命均置之度外。上海地铁运营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我们其实早就具有完善的安全行驶、搭乘规章,上海地铁轨道交通公安分局和运营公司也多次在各种场合提醒乘客:文明乘客,不要哄挤。但是,我们的人手再多,考虑再细,也无法照顾到所有的乘客,毕竟,安全乘车更是所有市民应该自觉遵守的公共道德。”
记者就此次压人事件在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采访时,一位在此换乘二号线的陈先生感慨地说,上海人千万别把自己发展成为“物质文明的长子、精神文明的矮子。大家都互谅互让一步,不仅乘车不会像现在这样拥挤不堪,反而会提高自己乘车出行的效率”。(记者 黄庭钧 杨金志)
   订头条新闻送千元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