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北京市民最近人心惶惶,因为有传闻说一批河南的艾滋病人刚刚从天津转到首都,要用装有含艾滋病毒血液的注射器乱扎市民,报复社会。
事实上,许多天津人曾经更早地陷入这种恐慌。据说,十几天的时间里,天津的街道呈现出罕见的冷清,天津市民的眼中增添了从来没有过的警惕。在真假难辨的传闻面前,人们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谨慎态度。
好在政府和媒体终于有了行动。有关专家公开释疑,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一分半钟后因血液凝固就会死亡,用扎针的方式很难传播。与此同时,公安部门也公布了几起与传闻不实的“扎针事件”,公众的恐慌情绪这才明显减轻了许多。
显然,指责公众听信传闻是没有道理的。在涉及生命安全或切身利益的传闻面前,公众的怀疑能力通常变得非常脆弱。这个时候,他们最渴望能够听到权威的声音。否则,只要无法从主流渠道获得传闻背后的真相,惶恐和不安就会继续蔓延。
遗憾的是,在很多的问题上,权威的声音经常长久沉默或者姗姗来迟。可能在权威部门看来,这是阻止传闻扩散的最佳方法,过多的解释反而会引起更大范围的社会恐慌。
但是,这种想法更多的是一厢情愿。因为公众对真相的渴望以及对应对措施的求助,往往超过对传闻的恐惧。权威部门捂着不说,根本无济于阻止传闻的扩散,只会导致传闻变得更加荒诞、离奇而恐怖。
大道不通,小道流行。现在,“扎针”传闻扩散到了北京,恐慌情绪也随之而来。然而,权威的声音却迟迟没有出现。或许,有关部门依然有着自己的考虑。但是,想想已经有些迟到的“公开”在天津得到的良好效果,这样的沉默是否应该尽快结束?
毕竟,如果公众能够找到的只是传闻而不是权威的声音,传闻就会变成更可信也更恐怖的模样。布丁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