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的调查性报道栏目。他们的目标是:做中国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节目样式是:以记者的调查、采访为结构主线,在事实中寻求真相,力求客观、理性、深入。他们认为:所谓真相,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他们期待着把您身边被权力、被利益、被观念遮蔽的真相告诉更多的人。
1、形式与内容
1996年年初,《新闻调查》栏目开始组建;在中央电视台晚间九点时段节目竞标中,《新闻调查》以排名第一的实绩脱颖而出,夺得周五黄金时段。5月17日,《新闻调查》播出第一期节目《宏志班》。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从形式到内容,《宏志班》呈现出独特的形貌。
如果说1993年5月1日开播《东方时空》是中央电视台加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第一步,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让评论性节目进入晚间黄金时间是加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第二步,那么,《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这一思路的第三步举措。
创办者对它有这样的期许: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为客观、系统、权威。
6年来,从内容到形式,《新闻调查》一直在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努力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作为一个全新的调查类栏目,《新闻调查》创办之初,首先遇到的就是形式的问题。经过六年的不断实验,《新闻调查》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节目表现形式:电视调查文体。
一个标准的电视调查文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调查意识,问题意识。对于《新闻调查》的记者来说,所有要我们进行调查的人物和事件都有问题,质疑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第二,调查样式。《新闻调查》报道的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我们对这个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这是调查文体的一个核心。《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而不是报道一个事物单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新闻调查》实际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所以,在《新闻调查》的文体里,没有过去时的概念,时态应该是从我们开始调查事件的那一刻开始的。
第三,调查手段。我们的调查通过记者来完成。记者既是调查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所以,调查记者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一个没有调查记者出现的节目,不应该是《新闻调查》的节目,而调查记者缺乏良好表现的节目,也绝对不是好的调查节目。一个调查节目的完成,需要调动多种电视语汇,但是唯独调查记者的行为以及由此展开的调查过程,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
第四,调查的路径。记者的调查路径是围绕悬念展开的,每一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的。悬念的开始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也是调查的结束。
总之,调查文体就是这样一种以展示记者调查行为为主的新闻报道方式,它和以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完全不同。在确立了这样一种调查体例之后,记者的表现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对记者有特别的要求:
第一,质疑的精神。《新闻调查》的记者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
第二,平衡的意识。《新闻调查》的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第三,平等的视角。在《新闻调查》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别。
第四,平静的心态。《新闻调查》的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对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调查》的记者正在以层层剥笋、步步追问的方式,构建《新闻调查》独有的话语机制。我们不但可以通过简单的采访完成对事件的叙述,也可以用机智的对话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和印证,也可以用尖锐的提问深入事件更深的层面,还可以用平等真诚的交流进入被调查者的内心世界。
明确了电视调查文体的个性表现形式之后,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节目内容的个性化问题。这也是困扰《新闻调查》多年的一个问题。
开播初期,《新闻调查》有过这样的定位口号:“三性”,即新闻性、故事性和调查性,一个《新闻调查》的选题,应该同时具备这“三性”;但是当时的操作中,这样的定位常常被割裂地认知和套用。在这样一种思维惯性下,后来又产生了《新闻调查》选题的四种分类方式:主题调查、舆情调查、事件调查和内幕调查。
梳理、选择这些观点和以前的四种分类中发现,四种节目当中有一种东西是重叠和共有的,那就是调查类节目的核心特征:对问题的探究和内幕的揭露。这就是我们说的调查类节目的内在品质。对于调查性的报道,国外新闻界早有定论:所谓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内幕。结合国情,我们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这个口号。探寻事实真相,不但包括所谓的内幕调查,同时也包括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
什么是我们理解的真相呢?所谓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我们狭窄的生活圈子和集体无意识遮蔽。如果仔细分析,这些真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属于通常所说的内幕和黑幕,那就是被权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种是复杂事物的混沌状态,那是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对第一种真相的调查,是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一种反证,也就是说对假相的一种揭露,像《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楷模》、《绛县的经验》、《海灯神话》、《温岭黑帮真相》、《药品回扣内幕》、《南丹矿难内幕》等节目;而对第二种真相的调查,就是对已经存在事实的一种澄清,也就是反映事物存在的复杂状态,比如我们做过的《眼球丢失的背后》、《一村二主》、《死亡可以请求吗》、《婚礼后的诉讼》,有时,多义甚至无解正是事实存在的真实状态。
在确定调查选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会问自己:
第一,有没有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是一个40分钟容量的节目所必需的。
第二,有没有独特内涵?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的故事是不是反映出社会发展与变革当中的典型特征。
一起骇人听闻的绑架案也许不会成为我们的调查对象,而一个小人物承包了一列火车倒有可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前者可能只是一起偶然事件,而后者却预示着某种体制的变革。但同样是绑架案,如果它的起因表现了严重的社会痼疾,则可能成为《新闻调查》的选题。《新闻调查》的“新闻”,有时并不体现通常意义上的时效性,但一定要有厚重的时代感,可以少一些轰动效应,但一定要耐人寻味,可以不是“人咬狗”,但一定要从“狗咬人”中看出些不寻常的东西。
第三,事实有没有关切度?所调查的问题,公众是不是关心。
第四,有没有真相?是不是有需要反证和澄清的事实。
第五,有没有独家性?我们珍视并提倡独家的发现,无论事实还是角度。
以电视调查文体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这就是《新闻调查》。
2、运作机制
本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由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
每期节目实行编导负责制,由编导全面负责该期节目的制作并直接向制片人负责。
节目制作流程:选题遴选->选题申报->前前期调查->前期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议(周评、季评)
为确保上述机制的顺利运行,《新闻调查》栏目设有以下岗位:
制片人、秘书、制片、编导、记者、摄像、录音、后期制作、策划与统筹)。
3、播出时间
首播时间:每星期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1:15-21:55;
重播时间:每星期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18:20-19:00;
每星期二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0:25-11:05。
播出周期:每周一期。
节目时长:每期40分钟。
曾经,1996年5月17日(《宏志班》)至1999年7月2日(《探寻东方马其诺防线》),节目时长为每期45分钟,首播时间为每星期五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1:00;
因增设每晚21:00播出的整点新闻栏目《现在播报》,1999年7月9日(《小官大贪》)至2000年11月24日(《社区学校》),节目时长改为每期30分钟,首播时间改为每星期五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1:25;
为加强周末黄金时间节目,2000年12月2日(《戒毒者自白》)至今,节目时长增加到每期40分钟,首播时间改为每星期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1:15。
4、获奖情况
1996年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
社教政治类二等奖《宏志班》
1998年
第36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亚广联)
特别奖《生命》
蒙特卡洛电视节纪录片类
女神银质奖《大官村里选村官》
1999年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十二届优秀播音与主持作品奖
二等奖《国企最大破产案》
2000年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
社教长片类一等奖《戒毒者自白》
2001年
39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亚广联)
电视信息类大奖《婚礼后的诉讼》
5、历任制片人
首任制片人:张步兵 王坚平
二任制片人:夏骏王坚平
现任制片人:赛纳 张洁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