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钱晓虎
号称“中华补给第一舰”的太仓号,是我人民海军服役最早的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可在复杂的海况下进行“两舷三站四向”立体补给,被誉为大洋上的“浮动基地”。
伴随一阵清脆的报警铃声,青岛舰从太仓舰右舷高速插来,迅速占领补给阵位。两舰 同速并行,间距约40米。头戴蓝色安全帽、身着橘红色救生衣的官兵迅速忙碌起来:一箱箱待补给干货从存储舱源源不断运到补给平台,装进吊筐;20多米高的吊架下,油水管线随着吊车的启动,抖擞着长龙般的身躯,蓄势待发。
激动人心的补给开始了。
“发射!”令出枪响,一道红光飞过两舷,枪帆班长陈海忠历来弹无虚发,缆头准确地落在青岛舰中部平台上。
“架设输油管!”各战位迅速行动起来:机械班长王玉海立即拉动主绞车手柄,放钢索、收引缆,在青岛舰的配合下,很快在两舰之间凌空架起一条杯口粗的斜拉钢索。重达100多公斤的输油管头连着油管、滑轮很快升上半空,沿着钢索滑动,缓缓冲向青岛舰。经过来回几次调整,管头“咣”地一声,稳稳扎进青岛舰的受油口。对接成功!随即,输油泵启动,输油管逐渐由扁鼓圆,油水喷涌着射进青岛舰的钢铁巨腹。
“三站准备,进行干货补给!”油水补给正在进行,张舰长又按计划下达了干货补给命令。在副补给长范树杰指挥下,第三补给站的官兵迅速在两舰之间、巨浪之上架起了第二根钢索。满载着蔬菜、小米、绿豆和各种副食的补给筐被稳稳吊起送上滑轮,均速滑向青岛舰。此时,“海豚”舰载机从青岛舰起飞,绕着我舰艇编队盘旋,进行例行的大洋飞行训练。太仓舰政委对记者说:“如果需要,我们也可以通过直升机对编队其他舰艇进行空中垂直干货补给,从而将补给区域由海面拓展到空中,形成全方位立体补给阵式,那场面是非常壮观的。”
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从亚丁湾到红海,从地中海到大西洋,我编队在海区陌生、海况复杂的情况下共成功地进行了8次海上综合补给,多次填补我舰艇编队海上补给的空白。我人民海军远洋作战能力也由此实现了新的突破。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人民海军舰艇编队首次横穿大西洋进行的海上补给宣告结束,青岛舰撤离补给阵位,两舰同时转入正常航行值更状态。
(解放军报2002年08月07日第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