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曾在航天领域多次合作 双方合影照公开(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3日04:42 中国航天报 | ||
1997年,中科院G432搭载桶实验小组与美航天员的留影,左一为此次遇难的航天员卡尔帕娜.乔娜。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航天报记者宋丽芳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大量的报道集中在失事过程、失事原因、失事影响、调查结果、航天员生前故事和他们家人情况及科学实验等事情上,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空间材料副主任设计师聂玉昕、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张玉涵及载人航天工程技改总师柯受全分别向记者补充了另外一些细节:中国曾五度在美国的航天飞机上做过搭 中科院搭载实验一败一成 谈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中国航天载人工程的几位专家都感到非常惋惜。由此,当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副所长,并负责科研工作的聂玉昕联想起1998年1月物理所搭载桶上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前前后后。 航天飞机除主载荷外,还有剩余运力。飞机上的货舱装不满时就可以搭载一些实验设备。当年美国宇航局允许一些国家花少量经费,做搭载桶实验。中国科学院的G432号搭载桶直径为50厘米、高70厘米,包括能源在内重量不超过90公斤,形状就像一个汽油桶。按规定,搭载桶没有与地面通讯的功能,只有靠航天员做三次简单操作,因为搭载桶属次要载荷,不允许花费航天员更多精力。按设计,G432号搭载桶的载荷电池被激活后,有效期为三个月,实验也必须在此期间完成。由于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发射一拖再拖,致使载荷电池失效,此次搭载桶的实验没能成功。 实验不成功,促使科技人员重新审视电池的寿命问题。更改设计后研制出的第二代搭载桶的载荷电池,激活半年后工作仍有效。可是,至今却再没有找到上航天飞机的机会。 张玉涵谈到中科院进行的另一次搭载实验。1995年9月,生物物理所与加拿大合作,利用该国的装置,在奋进号航天飞机上搭载了天花粉蛋白等三种8个样品。经过十多天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得到了天上优良的蛋白质晶体。通过对太空中长出的晶体分析,提供了物质遗传基因的一些结果,对进一步基础性研究及找到物质遗传基因链具有实际意义。 中国学生6个方案上太空 北京景山学校学生李桃桃提出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方案,主要是考察蚕在太空微重力状态下生命循环的过程,通过观察太空中不同时期的蚕,分析它们在太空的生命周期到底与地球上有什么不同。1月16日,这个方案随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在此之前,还有中国学生的5个项目都先后上过美国的航天飞机。 柯受全介绍说,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航天飞机上搭载的科学实验项目是1992年1月,由美国促进中国科普协会与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青少年航天飞机科学实验活动。从全国中学生中征集方案,经过严格评选,第一届从7000个方案中评出2个方案;第二届从10000个方案中评出3个方案(其中包括香港一个)。所有方案的装置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1所研制。 1992年1月、1994年9月,美国发现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先后两次把中国学生的5个项目搭载上天。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完成了航天飞机内垃圾控制、伍德合金和石蜡混合、水油滴混合、金属表面焊接、草履虫生成实验。其中4个项目都取得很好结果,只有草履虫实验由于电池工作寿命限制未获得成功。令人欣喜的是,被采纳的5个项目的学生都在中学毕业后,免试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毕业后有的学生已加盟中国航天事业。 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了解和掌握物质和生命运动的规律,一直是航天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 载人航天工程的几位专家肯定地说:只有不断对太空环境里的物质和生命进行探索,才能夯实人类环境里向月球和火星等外星球进军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