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反战签名”生插曲:有人假冒签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9日11:25 南方都市报 | ||
“反战签名”惊现冒签事件 “数百中国学者网上联名反对攻伊”生插曲,至少9名学者否认签名 前言 最近一周内,一份由北京学者韩德强、童小溪、张广天等人发起、至今已有500余人参与网上签名的《反对美国政府对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声明》,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争论。海外媒体在该声明发布后,报道了此事,引起世界关注。但这一严肃的网上反战签名活动日前却传出不和谐音:相继有数位姓名出现在签名名单中的学者在网上发表声明,称对这次签名并不知情…… “反战声明”要点●美国所宣称的“先发制人”式的“自卫”,在《联合国宪章》中找不到任何支持;●坚决反对并严厉谴责美国对伊拉克的侵略和战争政策;●坚决反对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任何可能造成联合国为美国侵伊战争背书的印象的决议;●呼吁所有爱好和平、坚持正义的海内外中国人团结起来,发扬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伟大传统,汇入全球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的洪流,为制止这一场侵略战争做出份内的贡献。 备受关注的“中国学者网上联合签名反战”一事传出不和谐音:相继有数位姓名出现在签名名单中的学者在网上发表声明,称对这次签名并不知情。截止到记者发稿时,在网上公布出的怀疑被冒签的学者已达11位。记者核实后,确认姓名被冒签的学者有9位。本次“反战签名”活动的发起人之一韩德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有人冒签,称已经将这些被冒签的人名删除,并对签名增加了新的程序,防止再出现冒签现象。有法律界人士认为,冒签者与本次活动发起人,都涉嫌侵犯被冒签人的姓名权,应共同承担侵权的责任。 反战声明发布中国学者签名踊跃 这份“反战声明”最初由北京学者韩德强、童小溪、张广天等人发起,2月10日起在“世纪沙龙”论坛上发出,并公布信箱,接受签名。声明提出了“反对美国政府对伊拉克战争计划”的5点声明,并称“出于对正义的和平的爱好,出于对人的普遍权利的关注”,呼吁在此声明之下签名。“反战声明”及签名名单在多个网站上发布,并定时更新。截止到记者昨日发稿时,签名者已有500余位。活动进行中,专门的“反战声明网”建立,有纸质媒体及网络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据称,有海外媒体对此事关注并对外发布声明内容。从活动发起者公开的情况看,首批发起签名的,是中国的一批教育工作者、艺术家、学者、科研人员、职业人士和其他行业的人士,其中包括许多公众所熟悉的知识界人士。因此,媒体报道这次活动也更愿意将此次签名称为中国学者的联名声明,但活动发起人之一————学者韩德强告诉记者,这不是他们的本来意图,他们的本来意图是以公民身份来签,只要是公民,就有资格参与此次签名,而不在于这个人的“知名度”。 发现冒签事件山东一学者否认曾签名 这次因较多学者参与而显得非同寻常的签名,其中的不和谐音也出现在学者的名单中。2月14日晚,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美国史教授王玮的声明率先出现在“世纪沙龙”论坛上。声明中称,他不赞同“反战声明”的立场和观点,更不赞成搞声明的做法,指出自己对自己的姓名出现在名单中并不知情,认为在没有取得他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签上了他的名字,“签名运动在程序上有问题”。当晚11时许,作为回应,活动发起者关于签名的重要声明在网上发出。声明中称,“反战声明”面对全社会,并不只面对中国学人,有同名同姓现象出现,不足为怪。若遇同名同姓现象,尤其涉及重要社会名人,他们会反复核实后再登出。目前与社会名人同名同姓的签名,未被证实的已经删除。声明解释,“王玮”的签名是从某信箱中发来的,若在核查后发现并没有山东师范大学以外的“王玮”签名,这是严重的违法侵权行为。活动发起者将与受害者共同保留起诉和向公安部门举报的权利。活动发起者同时承诺,在今后发布签名之前将加强核实、管理。发起者同时希望签名者以身份证姓名签名,不要签笔名、网名等不具法律效果的姓名,在签名的信中,注明籍贯或居住地,留下有效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以便核实查对。以上要求很快出现在了更新的名单后面。然而,事态的发展并没有就此停止,在以后很短的时间内,更大范围的冒签现象被发现。 冒签愈演愈烈假签名多来自同一信箱 从2月14日晚开始,不断有被冒签的学者名字在网上被曝出。2月16日下午,记者与山东师范大学的王玮教授取得联系。他回忆,2月14日晚上,他上网时偶然间看到了这个“反战声明”,令他惊讶的是,在签名者中竟然有自己的名字。他的第一反应是,可能是重名。但随即又发现自己的两位同事陈海宏、刘文涛的名字与自己的名字排在一起,他们几位都是山东师大历史系教授,也都从事美国史研究。他意识到,这可能不是重名这么简单。王玮与陈海宏、刘文涛联系,得知他们也对签名毫不知情。随后,他在网上发表个人声明,然后又与陈海宏联名发表了要求“澄清和道歉”的声明。王玮与签名的发起人之一童小溪先生取得联系,提出立即从名单中删除名字,并在网上予以澄清的要求。王玮告诉记者,童小溪“态度很诚恳”,表示了歉意,承认是工作有疏忽,没有进行认真核实。2月14日当晚,王玮、陈海宏、刘文涛3人的名字被从签名中删除。2月15日,活动发起者发出《再次声明》,声明中承认:“网上签名方式也有其缺点,就是可能造成冒签、重签、漏签的现象。这项签名活动的发起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工作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声明中透露,经检查,这几天来,某个邮箱不断发来签名者的名字,而且一发就是10人以上,名字多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目前发现的冒签的几个名字,都是这个邮箱发来的。活动发起者在声明中“对被冒签、漏签的网友,再一次表示歉意”,同时呼吁广大网友“爱护这次签名活动”。至此,冒签事件的发生,成为活动发起者承认的事实。从“世纪沙龙”论坛上的发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态双方也都在理智地调整着自己的态度。“发第一个声明是我看到名字被冒签后的第一反应,情绪比较激动,还使用了‘抗议'这一词语,现在看来调子有些高了。”王玮说,他对活动发起者第二次声明中的态度比较满意。 记者逐一求证确认至少9位学者被冒签 截止到目前,仅从“世纪沙龙”论坛上的反馈情况看,怀疑被冒签的学者包括:丁东(学者)、谢泳(学者)、王玮(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海宏(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文涛(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宏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顺果(北京大学教授)、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钱乘旦(南京大学教授)、刘北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世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记者查证,以上学者的名字都先后出现在了2月14日以前的签名名单中,其中大部分人是史学界的研究人士。此前,王玮教授还根据签名名单,与自己相识的几位学者联系,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调查。“我与张宏毅先生联系时,他刚刚出差回北京,他并不知情。何顺果先生说他原本还准备写相关文章的,现在被搞得都无法写了。何先生还委托我在网站论坛上替他澄清事实真相。”记者一一向怀疑被冒签的学者进行查证,除了未能与齐世荣教授本人取得联系,刘北成教授拒绝发表意见外,其余9位学者都确认,自己事先对名字出现在名单中并不知情。也就是说,在这次冒签事件中,至少有9位学者成为“受害者”。山西省作协《黄河》杂志副主编谢泳先生告诉记者,他是2月14日下午,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他上网后才在“世纪沙龙”论坛上看到了有自己签名的“声明”。与他的名字一起被冒签的还有他的好友、山西省社科院的丁东先生。据丁东先生讲,他至今还不会在网上发帖子,他的“澄清声明”都是用E—mail写好,传给朋友,代为发帖的。谢泳说,他与活动发起者联系后,很快得到了回复,发起者表示了道歉,称是别人发的签名,他们认为是重名,没有认真核实。并希望不要因此怀疑活动本身。他与丁东的名字也很快被删除。“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对国际问题的看法,但征集签名需要本人同意。这是件小事,发起者组织网上签名可能也没有经验,出现差错可以理解。”谢泳说。 丁东先生说:“如果这是个郑重严肃的声明,就需要对签名者的身份进行求证。这件事起码是对我的不尊重。”记者向北京师范大学张宏毅教授核实,他刚刚从外地讲学回来,对签名的事情毫不知情,还是王玮告诉他,他才知道“张宏毅”的名字被署在声明的后面。活动发起者一直未与他联系。他说:“签名至少应该经过本人同意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世安说,自己对签名的事并不知情,是朋友打电话,才知道的,“我对这件事(签名)并不关心,但至少应该通知我。”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海宏说,他是2月14日晚上得知此事的。“我认为声明中的一些措辞不太合适。”他说,“这件事的发生,活动组织者有责任,至少审核程序上有问题。”山东师大教授刘文涛则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很少上网,至今也没有看过这份声明,声明中具体有什么观点都不清楚,更别说签名了,“签名至少应征得本人同意,或者进行核实。”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告诉记者,他对这件事不感兴趣,平时也很少上网发表言论。他事先对签名一事毫不知情,后来有朋友告诉他,他上网看,但当时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他表示,“如果情况存在,那就不应该了。”北京大学何顺果教授也证实,自己事先对签名并不知情。冒签事件发生后,有网友在论坛上提出疑问,询问“究竟还有多少冒签的现象存在”,并希望活动发起者能公布已发现的被冒签学者的完整名单。记者注意到,昨晚记者截稿时最新公布的名单中,被冒签学者的名字绝大部分已被删除。 采取补救措施签名者须提供相关资料 前日,签名活动发起者之一韩德强先生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介绍,最初没有考虑设立审核程序,因为组织这样的活动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多位学者的姓名是由同一信箱发过来的,当时没有进行过核查,因为想不到会有人做这种事。韩德强告诉记者,原来发上去的人名现在不可能逐一去核实,只能针对知识界或社会上有影响的人去核实,核实后把被冒签的人名撤下来。他说,现在已经增加了新的程序,比如需提供身份证号码等,但即使这样,也很难完全杜绝冒签现象,毕竟是电子签名,“很难确认”。记者举例问,比如某个有影响的学者,与他重名的人可能有很多,究竟怎样来确认发信者就是这个学者?韩说,这种情况确实难以确认,如果真的重名,他们也要尊重人家的姓名权。韩德强表示,这次签名没有要求注明工作单位,是因为他们希望签名者以公民的身份来参与这次活动,而不是以学者的身份。如果要签名,以前只要提供姓名,现在还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但工作单位不公布。韩肯定,“第一批签名(数十人)肯定没有问题。”韩德强认为,个别冒签事件对整个活动的影响已经造成,但与活动的意义来比“并不重要”。“网上签名有它的缺点也有它的优点,它其实是表达和收集民意的一种渠道,它的优点是快速,当时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也是看重优点。目前被冒签的情况已经没有新的发现,不敢说杜绝,但应该是得到了控制。” 律师说法冒签已侵犯他人姓名权 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吴浩仑律师告诉记者,冒签者未征得他人同意,无法律许可,擅自使用他人姓名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侵犯他人姓名权。在这次事件中,冒签者应当承担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至于是否应当赔偿精神损害的损失,还要进一步看是否造成严重后果。他同时指出,活动发起者在这次事件中,因在审核上存在疏忽而误将被冒签的他人签名,放入了“反战声明”并发表,其行为进一步扩大了侵犯姓名权所造成的影响,应当与冒签者承担共同侵权的责任。吴浩仑认为,虽然网络是新兴产物,但传统法律已经基本可以解决网络姓名权的问题。就我国现状而言,保护姓名权的相关实体法律基本完善,形成了从《民法》、《知识产权法》、《刑法》等多方面的保护。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李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