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典搏斗的急先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0日12:39 燕赵都市报 | ||||
本报记者赵迎春金山 -关键词/“急先锋” 在人们心中,奋战在抗击非典最前沿的是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其实,除了他们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和医务人员相比,他们更早地接触非典病人,与非典病人“零距离”接触, 我们所说的“急先锋”,就是卫生防疫部门疫情处理小分队中流行病调查小组的队员们。5月6日,本报记者走进唐山市卫生防疫站疫情处理小分队的集中居住地,跟随流行病调查小组的队员进入隔离病房,亲眼目睹了“急先锋”们与非典病毒之间的特殊战斗。 A手要探到病人口腔里 对于此次非典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唐山市卫生防疫站派出了8个调查小组,调查小组的队员不仅要详细询问病人的发病史、发病期间到过哪些地方、接触过什么人等一手资料,综合分析病人的地域分布、时间分布、人间分布等,还要抽取病人的血液、痰液和鼻咽拭子等样品,每一道工序都暗伏着巨大的杀机。其中,对鼻咽拭子的取样最为危险。检验员必须手执棉签,探入病人的咽喉取得样品,这时需要检验员把手探进病人口腔,而病人本来就呼吸不畅,棉签探进气管后更易引发咳嗽,一旦气管中的黏液、口腔中的唾液喷在检验员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B穿内衣内裤随时待命 在流调队员的集中居住地内我们见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人都穿拖鞋,调查小组的队员甚至连外套都不穿,一身内衣内裤在居住地内待命。他们笑着告诉我们,这一身打扮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接到疫情报告时,不必换衣服就可以直接穿上防护服,节约时间,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到达疫情现场。“早一分钟做好调查,病人就可以早一分钟得到隔离治疗。”调查小组的袁立国主任这样说。 下午1时30分,调查小组的队员刚刚吃罢午饭,便接到疫情报告:工人医院发热门诊发现非典疑似病人。调查小组队员立刻行动,来到专用车旁,开始穿防护服,队员们按照程序一丝不苟地将防护服套在身上,同时给我们做着示范。 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先戴好第一层口罩,然后戴上一次性帽子,戴内层手套,套上内层连身隔离衣帽,将头部的抽带勒紧,之后穿上高帮雨靴、鞋套,套上外层隔离裤、隔离衣,再戴上一层口罩,戴上护目镜,防护头套,外层手套。每个环节都认认真真,甚至每一个扣子都不能放松。 穿防护服的过程不算太长,也就30分钟左右,等我们穿好时彼此就只能看见对方的眼睛了。跳上专用车,我们一路风驰电掣着朝工人医院方向驶去。 C与非典病人面对面 6分钟后,车子停在了工人医院发热门诊的隔离区外。 在护士的指点下,我们走进了病人所在的隔离病房。一个20多岁的女士戴着口罩,躺在靠窗的一张病床上。就这样进去吗?正想着,流调员袁立国、宁克清,检验员范玉山已经快步走进了病房,开始了工作。 此时此刻,我们和患者面对面。 两名流调员翻开调查表准备询问,检验员也打开诊包将需要的器具进行消毒。 姓名、年龄、居住地、发病时间、发病期间都与何人接触过、到过哪些场所、乘坐过何种交通工具……每一个问题都不能放过,每一个字的确切写法都要落实。 由于非典病人发病后身体较为虚弱,在回答询问的过程中一般声音微弱,为了做好调查,流调小组的人员不得不冒着被传染的危险靠近病人,凝神细听,反复询问。此前,记者从一份空白调查表上了解到,流调员需要询问的问题分为5大项34小项17个分项,至少有50多个问题,而且每个问题的答案都要求详细、准确,因此他们必须耐心地、一遍一遍仔细地询问。这期间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有些病人由于心里烦躁,不愿配合回答询问,这时候工作人员还要柔声细语地安慰他们,以消释病人的抵触情绪。 检验员范玉山已经准备好需要的器具了,他拿起橡皮管、采血管、棉签等走向病人。我们一眨不眨地注视着他,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虽然穿着防护服,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也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在病人手臂上扎好橡皮管、消毒、将针头扎入血管,从容镇静、动作麻利……一连串的工作都完成后,我们才长出了一口气。 稍稍放松下来后,我们顿感头闷闷的、沉沉的,呼吸困难。估算一下,从进入病房时算起,大约已经过了20多分钟。当日唐山的最高气温是28摄氏度,厚厚的口罩捂得我们喘不过气来,防护服里的皮肤开始冒汗,衣服粘粘的贴在身上,橡胶手套和手粘在一起,整个人像是泡在脏水里,难受极了。 看着调查小组的队员们仍在认真工作,我们给自己打气:再坚持一下!但似乎并不管用,沉重的感觉越来越强烈,鼻翼张得不能再大,重重的呼吸仿佛整个病房都能听得到,整个人似乎要虚脱了。 实在坚持不住了,我们只好选择放弃。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我们终于卸下了这身“盔甲”,而这时检验员和两名流调员仍在里面忙碌。 70分钟后,他们终于做完了最后一项工作,走出了隔离区。脱下防护服的瞬间,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们红涨的脸颊、透湿的衣衫和额头上的滴滴汗水。 身着防护服仅20多分钟我们就无法忍受,可他们却连续工作一个半小时;20多分钟里我们没说话没走动,可他们不仅要耐心地询问病人、做记录,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采样;也许这样一次不算什么,但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病人,每天都要踏入这样的环境,并且还不止经历一次,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据了解,调查小组的队员平均每人每天要进现场2次左右,有的可达3次。 袁主任告诉记者,专家已经对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位疑似病人进行了会诊,她已被确定为临床诊断病历。也就是说,今天,1个小时前,记者是在和一位真正的非典患者面对面! 之后,他们又对某高校的一个女生做了调查,该女生被定为疑似病例。调查小组了解到,该女生在4月28日出现高烧症状以来,因未能确诊,这期间曾上过课、逛过超市,乘坐过出租车、公交车等,如此大面积地与人接触无疑又为调查小组出了一道难题。 D流调队员,辛苦了! 据了解,这两个病例调查表反映出来的信息将反馈给唐山市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非典办将根据每天报上来的数字公布病例情况。“我们的工作一结束,有关部门接到传真结果后,救护车就会出现在大街上,密切接触者必须被立即隔离,更大范围的可能感染会被切断,另外一些人又在忙碌了!”袁主任的话暗示着,后面大量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调查小组开展工作10余天来,小组成员每天24小时待命,从未休息过,可没有人喊过一声累,没有人叫过一声苦,也没有人抱怨过危险。其实他们心里雪亮亮的,每一次出现场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出现场前一位司机曾经问我们:“我们应该算是易感人群了,也许感染了病毒还在潜伏期,你们采访我们的时候,心里就不害怕?”当时的回答只是客套:“你们战斗在最前线都不怕,我们还怕什么?”可是现在真的亲眼目睹、亲自体验了这场战斗之后,再想这句话时才是真真切切发自内心的。 (感谢田梦梅和张东同志的大力支持)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