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衣战士内心世界之四 请记住我是医生——省胸科医院大夫张玲的五个第一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8日13:35 河北日报 | ||||
人物速写:张玲,女,41岁,河北省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2003年4月19日进入隔离病区,5月5日起轮岗接受隔离观察。 上一次采访张玲是4月24日,记者问她:“你为什么要进隔离病区?”面对记者唐突的提问,张玲反应很快,反问道:“你为什么来采访?”记者说:“我是记者。”张玲笑了:“请记住我是医生。” 10多天过去了,经历了这么多事,她还是那个快言快语的张玲吗?5月6日夜,记者拨通张玲的手机,她的声音中多了几分深沉:“回忆这些日子,我感觉像是在回忆我的一生。”随后,她讲了许多,包括她感受最深的5个第一次: 第一次接到任务 那是4月中旬的一天,医院通知我做好防治非典的准备。对此,我是有思想准备的。我一直关注着北京的疫情,河北离北京这么近,疫情随时可能过来。胸科医院是看肺病的,肯定要打头阵。再下来,我们呼吸内科首当其冲,我又是科主任。那时,大家也从不同渠道了解到一些关于非典的信息,很多人存在一种恐慌心理,特别是那些年轻同志。我就对大家说:“这是治病救人,别人往后退,医生得往前冲。哪天上去了,大家要互相照应。咱们是集体,到时看见谁不行了,记住要拉一把。”令我感动的是,后来我们被定为定点医院,直到建起隔离病区,我们科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没有一个人耍滑头。一声令下,全上了一线。 第一次接诊 那是4月19日,当时得到通知,一名症状很明显的病人马上要转来,要我们派车去接。说实话,我当时很紧张。但我是科主任,别人都看着我,如果我退缩了,那就真的完了。于是,我亲自去把病人接来,又第一个给病人查体,做诊断,还给他送饭,护理大小便。我想,万事开头难,只要我带头做了,别人也会跟着做。果然,第二天,别人看到我没事,也不那么害怕了,全都跟了上去。后来,这名病人被排除非典。虽是虚惊一场,却让大家经受了一次考验。 第一次接到家人电话 那是4月20日晚上,儿子打来的。孩子像个大人似的嘱咐我:“要多戴几层口罩,保护好自己,我还等你回来包饺子、辅导功课呢!”我跟他说:“妈妈是医生,看不完病人怎么行啊?”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不是个滋味。这么多年,因为工作忙,爱人和儿子已经习惯了我不在家的生活。他让我回去,肯定和他爸爸商量了半天。以前外出的事常有,但这一次我感到非同寻常。我忽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多么不称职的母亲。 这些天,我心里总是说:“孩子,等事过去了,我会天天照顾你、疼你。”以后,儿子每天都给我打电话,把电视上听到的防护和治疗知识告诉我,他说他记不清,是爸爸帮着一句句写下来的。 第一次担心 这么多天,担心是少不了。4月25日上午,来了一个病人,自称已经被别的医院排除了非典,但还是发烧、咳嗽。我把患者此前连续4天的X光片紧急调了过来,发现他肺部的阴影一天比一天大。我心说,非典真的来了。第二天,经过专家集体会诊和连夜研究,直到晚上10时多,省会首例非典病例被确诊了。 回到隔离区的宿舍后,我怎么也睡不着。危险真的来了,同志们能挺过去吗?越想越担心,心里怦怦直跳。我又爬起来,召集已入睡的同事开了个强化培训会,又把防护措施叮嘱了一遍。看到有些同事有点慌,我又赶紧说,病人发热已经20多天了,已经过了高度传染期,别太担心。实际上,我比谁都担心,这些人大都是30来岁,家人都盼着他们回去,医院将来还指着这些人呢。倒下一个,我向谁也没法交待。 第一次流泪 我的第一滴泪没有给家人,也没有给同事,因为我怕我的脆弱会影响他们。而当那位被我排除疑似的患者小姚专程来看我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小姚当初住进医院时,老是反复说一句话:“医生,我到底是不是非典?你要救救我!”排除诊断一出来,我一溜小跑去告诉他。因为我知道,哪怕早告诉一秒,病人就会早“解放”一秒。 4月28日中午,我正在隔离区宿舍吃饭,同事告诉我外面有人找,见不着死活不走。我跑到窗前,远远看见一个人手捧鲜花站在院子里。这不是小姚吗?我打招呼,他却直愣愣地没反应。我说:“小姚,你怎么不说话呢?”他这才恍然大悟:“张主任,那几天光看见您一双眼,现在终于看见您的模样了。”我说:“你要注意保养身体,这里有危险,就不要来了。”小姚说:“张主任,不见您一面,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冷不丁,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我是一个医生,亲手送走过无数康复患者,这一次有着特别的感受。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一个敌人,是危险的非典,我们结下的却是真正的生死情谊。 后记:近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张玲已被授予全国和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当我们通过电话向她表示祝贺时,她说:“我是个医生,这是我的职责。”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