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城衙“门”四面开(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1日07:43 天津青年报 | ||
天津特殊的军事地位和咽喉要道的地理条件,让明政府将很多重要“衙门”设在天津卫。天津的政治地位突现。 户部分司:户部为明代中央机构六部之一,设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要务。在天津添设户部分司,是天津卫城日益重要的一个侧影。 天津户部分司设立于宣德十年(1435年),置主事一员,称分司主事或分司监督,职掌漕运的税收事务。起初,朝廷每隔3年委派一名主事或监督来天津检核漕粮的收存和发放,后来改为“岁一更官”,并在天津添设专门机构。之所以设立这个分司,一是由于天津漕运税款已经成为朝廷收入之大宗,二是为了“盖防奸伪之滋”,惩治那些营私舞弊的事件。 天津道:天津兵备道简称天津道,原先隶属于山东按察使司,在天津则设副使一人,故其职称山东按察副使,或称整饬天津按察司副使。兵备道署建置于弘治三年(1490年),其职能权限比卫指挥使高。兵备道除典掌“操练军马,修浚城池”以外,还有“禁革奸弊,问理词讼,兼管运河事宜”之权。换句话说,兵备道不仅是统辖三卫军事,而且兼管司法和财政诸方面事宜,是天津设巡抚之前的一个重要机构。明政府曾在正德二年(1507年)一度裁撤了兵备道,改设捕盗御史,事隔两年,复裁革捕盗御史。又次年(1510年),因“流贱四起,复设”兵备道,并正式改称天津道。 天津巡抚:巡抚一职虽然始于明代,但那个时候并未成定制,只是朝廷委派中央官员赴各地巡视的临时加衔。在天津设置巡抚不会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当时称为天津海防巡抚(或为天津登莱海防巡抚)。而当时的天津巡抚之设,原只为“倭寇朝鲜”和“防畿辅”,其职责范围有限,而且是非常之职。天启元年(1621年)由于满洲贵族兵寇辽阳,前锋吃紧,举凡调兵、筹粮、运饷乃至打制兵器等防务事宜,均以天津为基地。朝廷为了东防侵朝倭寇,北御满洲贵族南犯,拱卫京都的安全,遂于同年复设天津巡抚,直至明王朝覆亡的二十多年间,天津巡抚之设从未间断。值得注意的是,先后出任天津巡抚的万世德、汪应蛟、李邦华、毕自严等十三人,无一不是朝廷命官,并且皆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天津。明朝后期的天津,在全国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 盐运都司:原名河间长芦都转盐运使司,后略称为长芦都转盐运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设置于沧州青县长芦镇。永乐年间省去“河间”二字,并将青州(今山东益都)分司、直沽批检所和盐运都司移驻天津,加强了天津对北平、沧州、青州等地盐务管辖和控制,对天津盐务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巡盐部院:创设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原名长芦巡盐部院,官员称巡盐御史,多由侍郎、都御史或巡河御史兼任。在天津无常设机构明政府为查禁私盐以及惩处灶户、私贩的违法偷盗行为,曾多次派巡盐御史来天津。 督饷部院:始设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职责与巡抚不同,为总督地方粮饷的最高一级长官。在天津添设这一机构,是因为当时“以三方犄角用兵,天津为咽喉重地”。天启二年(1622年)以后,凡出任天津巡抚的官员皆兼掌督饷部院。 屯田部院:或名屯田抚院,创始时间不详。 天津清军同知:原为河间府管马厅通判,移驻天津后改为今名,负责军务、军纪等事宜。 城守营游击:添设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旨在确保卫城安全,以防关外清军入侵。 海运、漕运总兵:前者设于永乐四年(1406年),后者设于正德四年(1509年),分别督运海道、河道粮饷,兼管筹建仓屯等事宜。-整理本报记者沈沂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