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评论:民间有权对“国宝”真伪质疑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3日10:14 南方都市报 | ||
观察家 一个名叫张继刚的业余书画爱好者,质疑故宫博物院以2200万元人民币天价购买的《晋索靖书出师颂》的真伪,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媒体和民众对这幅天价国宝的关注。最新的一条相关消息是:故宫博物院表示,作出此次优先购买决定,经过了国家鉴定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的著名文物专家的审慎研究和鉴定,并得到了政府文化、文物和财政部门的大力 这样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似乎也宣告了“《出师颂》真假之争”事件的行将结束。但我心中还存有这样一个疑问:民间有权对“国宝”的真伪质疑吗?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中国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仅古代字画就达两万多件,而散落民间的则不计其数。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文物,近年来国内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一大批机构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频频收购各类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物,确实为保护我国文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我们还要看到一个现实,现在国家文物保护面临的最直接尴尬就是经费与保护之间的巨大落差,1999年全国文物保护经费总计支出7·29亿元人民币,而相对应的全国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达6万多处,可以说,国家为保护文物付出的每一分钱都是珍贵的。由于国立博物馆收购文物的经费都是国家划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国有投资”的一种,而政府经费又是由全体纳税人供给。国立博物馆收购流散海外及民间的文物,与其说是为了让这些珍稀文物回归国有,还不如说是国家通过对文物加大保护力度这样一种身先示范,从而倡导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所以,民间人士对《晋索靖书出师颂》提出一些看法,正好反映了民众对于文物保护的关心和参与热情,同时也体现了对自身公民地位的认同:既然我享有法律赋予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那对于任何有关国家事务都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其中当然也包括2200万国家拨款购买《出师颂》一事。 文物保护看上去确实是个技术性很强的专有领域,民间的声音相对于专家权威、国家机构来说,也许显得有些微弱,有些在专家眼里“不那么专业”,但是否“技术”就可以成为阻挡民间声音的壁垒?或者说,由于民众和职能机构之间掌握信息资源的悬殊,民众就只能成为保持沉默的一方?如果照此推论,民众几乎会在任何领域遭遇同一命题,民众离自身的权利只会越来越远。 一个看似简单的学术问题,最终演化出了这样一个大话题:任何国家事务,或大或小,或热门或冷门,但它们遵循的规则应是一致的:当民间对其发出自己的声音时,政府或专家们该如何对待?不把民间的声音视作添乱而是支持,对民间声音及时回馈而不是冷漠待之,这是一个现代政府应有的素质,也是完善公民权利的基础所在。 本报评论员 毕舸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