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矿工康红普 杰出专业技术人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7日14:39 中青网 | ||
(《中国青年报》记者 邓琮琮) 37岁的康红普算得上是个“老矿工”,一年365天,他下井的时间不比一个矿工少,脸上的煤灰和矿工们一样多,工人们都喊他“博士矿工”,说井下有了康红普,心里就踏实。在矿工们眼里,康红普是井下保护神。 安全开采一直是我国煤炭工业想解决的重大课题。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我国煤炭工业死亡人数6478人,其中顶板事故1997人,占30%;2000年煤炭工业死亡人数5823人,顶板事故为1546人,占26.5%。 康红普刚参加工作时,目睹的第一起事故就是辽宁某煤矿巷道冒顶。一名新婚蜜月中的矿工,被垮落的岩石砸死,痛失亲人的哭声,撕心裂肺,震撼着康红普的心。当时他只有27岁,刚刚读完博士,专业正是煤矿巷道支护。这次经历令康红普久久难忘,他后来说:从那时起,我才真正了解矿山,了解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这使我后来的研究和他们的生命紧紧联在一起。 康红普1991年开始主持国家“八五”攻关项目。1996年,因在巷道锚杆支护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绩,获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奖学金,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回国后担任了研究室主任。1999年至2001年,作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的研究人员,康红普主持完成了“潞安矿区煤巷锚杆支护成套技术研究”,开发研制了我国第一套井下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快速测试系统,提出动态信息支护设计法、首次研制出新型小孔径树脂注浆联合锚固锚索、提出并完善了井下快速施工工艺。在两年半的时间内,成功支护2.5万米困难巷道,节约支护费用4000余万元。这个项目后来被称为“潞安模式”,目前已被山西晋城、汾西、河南平顶山、内蒙古平庄矿区和甘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等陆续采用。 10年中,康红普的足迹遍及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河南的30多个矿区,他长期生活在井下,遇到重要试验,一天要干两个班。 1999年5月,山西一煤矿发生大面积冒顶,矿上紧急求助。康红普作为井下技术总指挥,深入到了井下最危险的地带分析和研究解决方案,现场指挥工人施工。他说:就在我给工人讲解技术要求时,身边的老矿工猛的拉了我一把,我回头看时才发现,一大块岩石正落在我刚刚站的地方。那次我们成功完成了2700米危险巷道的支护任务。 看到龇牙咧嘴的顶板和随时可能落下的石块,康红普说:说心里话,谁都害怕。但时间紧,情况急,不允许我考虑太多。 2001年6月,康红普在河北某煤矿进行一项国内首次试验的项目,一连在井下盯了几天,实施关键工艺时,头顶上的岩石嘎嘎作响,顶板急剧沉降,原来3米高的巷道,不到3个小时沉降了0.5米,5个小时后又沉降了0.5米。顶板沉降的速度虽然在预计之中,但随时发生大面积冒顶的可能性也存在,在场的人都绷紧了神经,手里捏着一把汗。当沉降渐渐趋于稳定,试验成功后,康红普因极度疲劳和紧张,晕倒在现场。 10年来,康红普主持完成了30余项国家攻关项目、行业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主持的研究形成了我国比较完善、系统的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成套理论与技术体系,被专家评价为“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水平处于国际领先”。2000年,康红普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他领导的研究室在2001年、2002年连续被评为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和全国青年文明号。 面对荣誉,康红普说:作为一名普通的煤炭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干了自己应该干的一份工作,我会加倍努力,让矿山更多一份安全,让矿工更多一份保障。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