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学专家:北京“绿卡”容易形成恶性竞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7日09:47 法制日报 | ||||
冷静看待北京“绿卡” □本报实习生 赵黎 7月1日起,北京市再次降低《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办理门槛,使“北漂”一族看到了更多的希望。短短十几天,便有上千家单位提交了申请,100多人成功得到了“绿卡”。根 “绿卡”的门槛低了,但总量控制的政策仍不能满足所有“北漂”的愿望,北京人与外地人的界限还是存在,对于“绿卡”,几家欢喜几家愁。如何冷静看待这一改革,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法学院于安教授。 问:申请北京“绿卡”的门槛降低是继上海、深圳、广州、厦门、海南等一些城市“蓝印”户口制度后的又一户籍制度改革措施,户籍制度正逐渐放松,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一改革的? 于安:北京“绿卡”的改革是一个制度创新,是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改革,应该予以高度评价。从申请《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具体条件来看,这次的改革体现了几方面: 一是建设有效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包括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没有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不是完整的市场经济。这次改革把劳动力自由流动市场化,把它看作是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基本制度,是北京市推动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的制度化措施。人才流动的问题以前也提出过,但关键是要使流动有制度的保障,人才能够自由选择工作地点。在北京火车站有标语:“欢迎你到北京来”,来了能做什么,是放弃原有的社会保障待遇,从头做起,还是能与北京人进行平等的竞争?北京市降低申请《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门槛是为人才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条件,是有效的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 二是完善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理论上讲市场经济需要公民有迁徙自由权。宪法没有明确地把迁徙权列入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宪法也同时规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是说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赋予公民迁徙的权利。北京市的做法是为迁徙权成为基本权利创造条件,积累经验。 迁徙权是竞争的需要,没有外来因素的竞争不是充分的竞争;迁徙权是健全民主制度的需要。少数人为了使自己的意见被大多数人认可就会迁徙———换个环境表达自己的权利,这是民主的一个应有之意;迁徙权是社会健康的保证,健康的社会必然是宽容的社会。 三是打破劳动力的区域分隔。公民的生活与出生地联系起来,是计划经济的特征。《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不只是公安机关维护治安的证件,也是持卡人享受政府分配资源的资格证。 问:北京市在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时实行总量控制的原则依据是什么? 于安:劳动力的区域管理有各种原因,其中一个是对人口数量的管理,这一条到现在仍是有效的。数量的控制是为了保证必要的生活水平所需的资源条件,使市民能过上达到一定水准的生活,生活资源是稀缺资源,比如北京的水资源就很匮乏,吸引人才要有经济的代价,所以条件的限制是必要的,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恶性生存竞争。 问:申请条件规定必须由申请人所在的单位提出申请,对于这个程序因素应该怎样理解? 于安:由单位证明申请人的知识结构与北京的城市需要有结合点,这是市场的标准,是有条件地吸引人才。各国各地区对本地人口发展规划有各种目标,比如加拿大就有投资移民。 问:北京“绿卡”门槛降低有利于北京建立“人才之都”,其他的城市户籍没有北京“绿卡”和北京户口的吸引力,在北京成为人才之都的时候,一部分城市面临人才匮乏,怎样看待这样的竞争? 于安: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人才向有需求的地方流动,向条件好的地方流动,集中是必然的。既然承认了人才流动的自由就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但这样的竞争要适度,所以有总量控制的原则。人才流失是压力,人才的过度集中也是压力。我认为这次的改革限定的条件比较低,没有形成人才梯队,没有对人才进行细致的分类分档,容易造成恶性竞争。这个政策刚刚出台,还有待改进。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