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西医院 首推天津马大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1日01:10 天津青年报 | ||||
本报记者黄卫 1880年,一个由英国传教士马根济博士开设的西医医院在天津开业,这也是天津开设的第一家西医医院。在马根济死后,这所医院改名为马大夫纪念医院。 治好总督夫人马根济名扬天津 对李鸿章来说,1878年的冬季尽管清闲,却也不乏烦恼,缘故便是其妻突发病症。李鸿章派幕僚找到最好的大夫,吃了不知多少服药,然而其妻的病就是不见效。按照中医说法,李夫人得的是中风,外邪入侵导致半身不遂。对于半身不遂,应该属于中医能力治疗范围,但不知何故,中医疗法始终未能奏效。无奈之下,对于西洋之法抱有一丝希望的李鸿章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英国传教士马根济博士。 马根济大夫是英国传教士。1879年,他们夫妇二人从汉口调到天津。但是这里的医疗资源远较汉口落后,经费被删减,药品已用尽,令新接手的马大夫陷入困境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传教士们经过商量,决定写信向领导洋务运动的李鸿章游说,希望他能欣赏并赞助真正有益于民生的洋医洋药。然而从五月中到七月底,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回音。直到八月一日,事情才有突破性的发展。当天,传教士们举行例常的祷告会,也再次为这封没有受到重视的信件祈祷。不料就在祷告会结束时,李鸿章派来的差役匆匆赶到,指名要马大夫与另一位西医立刻往总督官邸为李夫人看病。原来李夫人病危,李鸿章决定找西医一试。在以后的六天中,马根济大夫采用了“手摇电机诊治法”,终于挽回了李夫人的性命。此事不但令中国医学界认识到了西医的能力,也折服了满清官员和天津百姓,从此,马根济在天津声名远扬。 总督带头捐款西医医院建津城 马根济检查病情完全按照西医程序,治疗时更让李鸿章感到惊讶。李鸿章看着病愈的妻子,对西医的信心大增,也兴趣十足,竟引申出了另一个想法———能不能在天津建一所西医医院? 其实,天津早已有西医医生,那还是1860年天津开埠之后,英法联军进天津后建立的一个随军医疗所。1861年,英法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以后,英国驻屯军在现在的津港公路港口设了一个随军医疗所,后来医疗所随军进驻天津市,在法租界紫竹林一带盖了一所平房作为门诊部,1868年英国驻津军队将医院的主管权转交给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同年12月这所医院改称“基督教伦敦会医院”,经费主要依靠当地官僚、绅商、买办捐助及向病人劝募维持。 李鸿章决定筹建西医医院后,开始做天津的官僚士绅工作,希望获得他们的支持。为了宣传马根济的医术,他甚至安排一场由马大夫操刀的“手术秀”,邀集天津的重要官绅们一起观看。当一个比拳头还大的颈部肿瘤被马大夫顺利摘除时,官绅们都啧啧称奇。从此,马大夫声名大噪,不但成为李鸿章的家庭医生,也成为许多达官贵人的医疗顾问。在李鸿章的积极倡导下,天津卫的一些官员、商人、洋人买办纷纷捐款。当时各官吏及社会人士募集银两6000两,再加上他亲自捐赠的4000两,共计1万两银子。 有了这些银子,马大夫开始修建医院,原来医院建在天津河北区药王庙,根本无法解决重病人住院治疗。于是又重新选址,新址坐落在天津劝业场一带(今大沽北路),临近海河马家渡口,距海河大连码头较近,交通极其方便。 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一日,新建医院正式落成,命名为伦敦会医院,即后来的马大夫纪念医院。《天津通志》有这样的记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这座医院的旧址就是现在的天津口腔医院。 治病不分贫富马大夫巧手救人 由于马大夫医院靠募捐维持医护工作,因而具有慈善性质。根据市档案馆档案记载,马大夫对于前来就医的病人,只收挂号费,不收医药费,生活贫困者则连挂号费也免交。在医院经费不足时,只收一部分药费(比如病人用四天的药只收银元3角),生活贫困者免交药费。再加上马大夫医术精湛,前来求医的人每天络绎不绝。档案里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冬天求医者每天有200余人,夏天则多至每天400—500人,医院里150余张病床基本上天天满员,而医院里医师数量又有限,马大夫除了想方设法筹集捐款之外,每天都忙碌在各个病房之间。 以马大夫亲自撰写的1886年工作报告为例,他所领导的医院在一年中,一共进行了589次手术,其中眼科手术212次例,位居首位。这一年的住院人数为556人,也是以眼科的164人居第一位。每位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是21天。 教授中国弟子传播西医技能法 在马大夫医院1880年12月2日的启用典礼中,中外嘉宾云集,李鸿章也亲临致辞,并详细参观院内的各项设备。医院颇具规模后,马大夫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栽培中国子弟学习西医,开办医学院。恰好清廷在1881年决定召回已经在美国留学的公费留学生,马大夫就通过李鸿章的关系,从他们中间选了八个学生,一所医学馆也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开学了。 1881年正式的医学校医学馆成立,附设在总督医院内,所以又称总督医院附属医学校。定学制为4年,第一次招收8名学生,由马根济和英美驻天津的海军外科医生共同担任教学。1885年毕业时只剩6名学生,第一名学生林联辉和第二名学生徐清华留校任教,其余4名学生被分派至陆军或海军部队任军医。 这座医学馆的课程设置有化学、生物、物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和药物学,教学内容集中在生理、解剖、化学、外科和药物学,以实用性为主,以中国社会流行且中医较难医治的疾病为教学重点,临床教学集中在皮肤科、眼科及儿科。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其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美的教育水准相比较差距并不很大。 1888年3月,年仅37岁的马大夫病逝。在马根济去世后,李鸿章也停止了对总督医院的经济资助,医院被伦敦教会收买,医学馆由清政府接收,成为后来的北洋医学堂。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