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施馍厂和备济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2日00:41 天津青年报 | ||||
天津旧称“河东”,现为天津河北区的粮店后街北口靠近小口河沿处,原有施磨厂胡同。最早,这一带原是北运河河边荒地,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才开始有了居民。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派崇厚任三口通商大臣(后改北洋通商大臣),驻天津。 当时,正值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内又变乱频仍;加之以水旱为灾,农民无以为生,流离失所,多逃难到大城市,自然有不少难民到天津。为救济灾民,崇厚便在小口河沿南荒 原“河东”粮店街里的孙家胡同(后为顺风胡同)东口南侧,还有一处慈善单位名备济社,也是李世珍为了抚恤孤寡济民救难,于光绪二年(1876)而创设。有专项“恤整”救济金,冬季施舍棉衣、玉米面;遇有丧亡无力装殓的,并施舍棺木。李世珍终生行善事,济贫甚多,受人感戴,为津人称颂,故有“河东李善人”的赞誉。 “施馍厂”和备济社到民国成立后相继停办。原“施馍厂”的房舍,曾由粮店街一带士绅,组办私立小学;备济社后也成为民居。后“施馍(磨)厂”成为地名,日前,也已拆除,但在历史上曾有此一页;特别是花甲以上的老人们,每每提起,仍赞不绝口。 作者简介许杏林,天津市河北区57中语文教师,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86年受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员,1987年担任河北区政协文史委编辑主任,至今为全国50余家报刊撰写过千余篇文章,文章涉及文史、民俗、教育、文学等内容,家有藏书1万余册。 -许杏林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