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家”后人致电求助帮我找到杨家家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6日02:16 天津青年报 | |
“八大家”后人致电青报求助读者能帮我找到杨家家谱吗? 本报8月18日、19日连续报道的《打开“八大家”发家秘笈》引起了八大家后人的浓厚兴趣。日前,“600轮岁月·600年天津”热线28202662接到了津门八大家之一、长源杨家后人杨学寰的来电,希望通过本报寻找丢失多年的家谱。67岁的杨学寰看不出一丝老态,腰板挺直,神采飞扬,看上去还不到50岁,经采访记者才知道他是军人出身。谈起杨家的兴衰历 我家有房二百间 “杨家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在咸丰年间,据说当年的家财有5000万两白银之巨。”杨学寰告诉记者,杨家的宅院是全天津最大的,仅自然院就有31处,其中房屋约209间,占地面积约6430平方米,多是清式营造布局风格,砖木结构。初到杨家大宅的人,要是没人带领,绝对会迷路。“我的同学要是来找我,必须得有人领进来,再派人送出去,不然一准找不着门。” 杨学寰小的时候,在历经了纨绔子弟的挥霍和八国联军的抢劫之后,家道已经日渐没落,但依旧长年养着油、瓦、木工、花匠、打更、护院等人,如果不算各房单独的佣人,仅仅宅院“共用”的就有七八十人。 家大业大规矩多 在大家族中家教严、规矩多。杨学寰回忆,吃饭的时候,一大桌子菜,但小孩子只能夹眼前的菜,不许越界。“这叫‘筷子不许过河’,想吃别的菜得告诉身边的大人,让大人夹菜。”杨学寰说,杨家直到1956年的时候还是整个家族的人都住在一起,虽然各房独自开伙,但却没有分散过。 过年的时候,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因为有压岁钱,但是磕头却要磕得头昏脑涨。“年三十辞岁要给家族的大家长磕头,初一初二时到各房拜年时要磕头,我父亲兄弟26人,我就得一家一家地拜见。那时候磕头可真‘掷地有声’,一路拜下来,脑袋都晕了。” 杨家的家祠是外姓人的禁地,根本不让外人进,包括仆人。而且,连杨家嫁出去的女儿,回来的时候都要被挡在家祠之外。 妈妈送我去参军 杨学寰的父亲在他6岁时便故去了,他一直由母亲教导。杨学寰的参军就是母亲一手促成的。 天津解放前夕,面临着一场激战,为确保全家人财一切平安,在1949年1月初就关闭了整个杨家大院通外界的前、后、侧门,家中各房都备足了粮食、蔬菜等食品。几天后,天津战役打响了,枪炮声隆隆,全家人都几乎一夜未眠,谁也不敢出屋。一夜激战后,大家检查宅院,发现只在最偏僻无人居住的院落中落了一枚炮弹,整个宅院没有任何房屋受损、人员伤亡。 天津解放了,解放军没有住的地方,便向杨家借房子,杨家腾出了七八处院落,其中包括杨学寰和母亲居住的院落。13岁的杨学寰要收拾东西,“但我母亲不让,说不用收拾,解放军是不会拿走一分一毫的。”杨学寰很诧异,母亲是那样笃定地相信解放军,以至于在4月份,解放军要离开的时候,母亲毅然将13岁的他送入了军队。“我至今感谢母亲,如果不是她送我参军,我也不会有今天。” 初二毕业的杨学寰是部队中最有文化的人,这位“大学生”也很快地因为有文化而从通讯员、警卫员“高升”做了电台报务员。军旅生涯,让杨学寰从一个豪门公子蜕变成了一名战士。 最想找回家族谱 如今,杨家后人在天津的有50多人,据杨学寰不完全统计,其中局级干部两人,县处级干部12人,高级职称的15人。医学界、教师界成就卓著的不乏其人。 但杨家至今有一个遗憾,就是遗失了家谱。“家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抄家时被拿走的。”杨学寰当时还在军队,听家里人说,抄家时,杨家这个大家族成为了天津市首当其冲的第一家。红小兵们将杨家抄了个干净,其中就包括杨家的家谱。“现在,后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寻回家谱,希望《天津青年报》能够帮助我们了却这个心愿。” 如有知情者可以拨打电话28202662与本报联系。本报记者沈沂摄影杜建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