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塾温暖贫寒子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8日00:35 天津青年报 | |
义塾温暖贫寒子弟 上学要花钱、买书本要花钱,在封建社会,这个学可不是人人都上得起的。于是,官家便开始倡导“义塾”,也称“五经馆”,这是对家贫无力读书的孩子的一种免费启蒙教育。由官款、公款、商绅捐资和学田地租为经济来源兴办民间学塾,一般以祠堂庙宇等为校舍,给了贫寒子弟一个上学的机会。◇官商合力兴办义学 清康熙、雍正年间,天津最初有6处“五经馆”。其中,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天津道李发甲建立4馆:一在西门内城隍庙东,二在河东,三在东门内,四在北门内大宜门口。以上4馆共有学田34.1万平方米,收租分给4个馆。其余两馆:一在万寿亭后,清雍正七年(1729年)由盐院郑禅宝设立,先生每年60两的束脩在盐道公费项下支给;一在东门外南斜街,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盐道彭家屏设立,由运署公署项下支银20两,商人金泰来捐银40两。 这6家“五经馆”设立之后,天津的办义学、兴教育的势头便一发不可收拾,官府、邑绅设立义学比比皆是。据旧志载:长芦运司设义学8处,天津县知县设义学4处(分别在忠义庙、文昌宫、大佛寺、城隍庙)。自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邑绅呈请增设义学,附近贫苦人家没有力量为子弟聘请老师的,也全都准许把子弟送到学校读书,老师束脩及房租杂费,每处每年需银150两,由商绅捐款项内支给。 清光绪八年(1882年)天河道额勒精额商诸运司,筹款建设义学21处,内津府属共10处。在天津县2处:允仁义塾、裕仁义塾。又葛沽前有义塾1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增设1处。◇免收学费另有奖金 张绍祖告诉记者,这些义塾,不仅不收学费,而且还供给书籍、文具,有的甚至还补助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棉衣和零用钱,类似如今的奖学金。这使很多贫寒之家的子弟们都有了一个受教育、入仕途的机会。本报记者沈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