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院士制度具有天然缺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8日09:50 国际先驱导报 | |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 本报记者 林坚 顾海兵(以下简称顾),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三年前开始关注并研究院士制度问题,今年初,他牵头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在四个月时间里,参考了俄罗斯、英国、 《国际先驱导报》: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过程中,第一轮刷下了许多高官和老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请问您对此事如何评价? 顾海兵:我知道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院士选举、也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至多也就是学术风气、学术道德出了问题。但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制度上。如果院士不是国家规定的“代表了工程科学界的最高成就”,如果院士不是权力远大于义务,如果院士不是终身制,会有这么多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吗? 当然,任何一个制度都会出现操作上的漏洞,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本质的制度问题。我一贯的看法是,院士制度是一个有天然缺陷的制度,在这个错误的前提下,出现漏洞是不可避免的。 《国际先驱导报》:您说的院士制度的“天然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 顾海兵:最主要的一点是,学术界就不应该搞等级制,不应该搞什么最高头衔。学术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打破权威的过程。如果给一部分人封一个像“王”一样的最高荣誉称号,显然不利于别人创新。比如一个院士和一个普通的教授学术上展开竞争,就是不平等的,你都已经是“最高学术成就”了,让别人怎么跟你竞争呢? 军队可以搞等级制,因为它有明确的敌人。管理可以搞等级,因为有具体的目标。但是学术研究基本上是一个民主的、个人的行为,每位科学家面对的是自己的项目,而不是共同的敌人或具体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术等级应该越少越好,最好没有。我觉得最理想的情况是,学术界应该只有底线而没有顶点,就像律师、医师一样,有一个最基本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就可以了。 等级制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给予了院士过多的关注和荣誉。在这个头衔下,院士什么问题都要参加。除开社会活动,就拿科技活动来说,制定科技研究规划的是这一批人,领导具体项目研究的是这一批人,最后评定项目成绩时还是这一批人,这是典型的“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怎么可能实现学术进步? 《国际先驱导报》:但是世界其它国家的院士制度也是在搞等级制吗? 顾海兵: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国在向世界其他国家学习时,在院士制度这个问题上是有误解的。 首先,世界上除了俄罗斯等极少数国家外,都没有院士制度。而且就我们掌握的资料表明,俄罗斯的院士制度也有很多争议。英美等国的相应机构都应该叫学会,其成员叫学会会员。学会和科学院的最大不同在于,科学院是一个实体,而学会是一个学术界自发组织的松散机构。他首先不由政府领导,其次会员不领取任何报酬,还要缴纳会费。 其次,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学会会说自己是本国的最高学术机构,他们最多表达成“最优秀之一”。虽然加入某些学会对于科学家来说确实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但是不加入也没有关系,没有人会因为你没有加入某个学会而认为你就不如学会的会员,这和咱们国家的现象截然不同。 《国际先驱导报》:但是我国设立院士制度的初衷之一就是要鼓励科技界的竞争和发展。您认为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肯定科学家的杰出成果? 顾海兵: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难起到这个作用。如果院士选举完全是在搞内耗,一群学者整天忙于参选和评选,哪里还有时间来搞研究。王选院士曾经说,人过了50以后就很难创新了,这是很有道理的。 对于科学家的肯定应该通过市场方式来体现,这是最经济和最科学的。现在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对科学界的奖励制度和专利制度,这两种制度足以改革院士制度。因为如果你有什么东西做得好,你可以拿去评奖或申请专利,这样出来的结果肯定是最有说服力的。 奖励制度和专利制度都由一个特点,就是对事不对人,你这次这个研究很好,给你颁一个奖,下次不好可能就得不到奖。相反,院士制度是对人不对事,不管你这个人现在在做什么、将来能够做出什么,都预先确定了你就已经是最好的了。所以比起院士制度,专利制度和奖励制度更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中国科技大奖的发明一等奖已经连续六年空缺。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有的省份,工程院院士很多,但是专利非常少,我们国家这么多大工程,却没有多少自己的专利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每年评选那么多工程院院士有什么意义? 我一直问,我们应该拿这个院士制度来做什么?我们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在世界上排名是很后面的,可以说,很少有国际顶尖的研究成果。那我们自己关起门来评这么多院士,说他们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又有什么必要?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独家提供新浪网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