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试分四级 状元考试皇帝出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9日00:48 天津青年报 | |
状元考试皇帝出题◇清代考试分四级 记者采访几位教育史研究专家后得知,清代的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一般士子不论年龄大小,凡未取得国家正式学校学生资格的,统称“童生”;童生经过县学考试,成为“秀才”;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举人即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国家俸禄;举人进而参加每三年一次在京城由礼部举行的考试,称“会考”, 考取贡士的人,同时要参加“殿试”。殿试后,根据成绩将参加考试的贡士分三个等级,称“三甲”。一甲称为“进士及第”,只有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为“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若干名。◇殿试内外防守严 殿试是国家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考试,皇帝们历来非常重视,考试制度非常严格。殿试前一日,专管典礼司仪的鸿胪寺官员将两张黄案分别放到保和殿内和殿前丹陛上,以备次日考试放置考题使用。专管筵宴事务的光禄寺官员在保和殿内排放考试案桌,编号定位,并写上各考生的名字,考生们到时对号入座。 读卷官们集中在文华殿议考题,当即送皇帝审阅,然后一起送到午门东侧的内阁大堂,由负责监察考试纪律的“监试御史”监视,连夜刊刻考题。内阁大堂实行戒严,大墙内外,御林军官兵昼夜巡逻,严密警卫。◇考试试卷要密封 考试那天的一大早,新贡士身穿朝服,到保和殿外排班站立,王公大臣们也陪同在侧。一会儿,皇帝从乾清宫起驾,到保和殿升殿。内阁大学士从殿内皇案上捧出试题,交给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将试题放在殿外皇案上。殿试的内容一般都是由皇帝提出的关于治国安邦的策问。考卷开头填写考生们的姓名、籍贯、年龄、学历及曾、祖、父三代名头。像今天高考一样,交卷时统统密封订死,使评卷人无法知道考卷的作者,以免作弊。清初殿试从天明开始,有时进行到第二天天明,整整一昼夜,后来规定,日出开始,日落收卷。 殿试交卷后,读卷官们当即会集在文华殿评卷。这些官员们及下属办事人员食、宿都在文华殿内,昼夜都不得外出。评卷过程中,殿内有王公大臣和监察部门监视,门外有护军把守,试卷经过反复审阅后,拟定前十名,于四月二十四日呈送皇帝御定名次。皇帝此时可以打开卷头封头,知道考生是谁,并钦定名次。评卷工作至此基本完成。◇考中先要试三年 到公布考试结果的日子时,皇帝来到太和殿。新科进士们由午门进入太和殿广场,礼部尚书在乐曲中大声朗读金榜,然后从状元、榜眼、探花到各位进士一一喝名。礼部尚书手举金榜,状元郎跟随其后,由专供皇帝行走的御道和午门中门出宫,将黄榜张挂在天安门前长安左门(今已不存)外。这时,顺天府尹(京城最高行政长官)已在长安左门外为状元准备好了伞盖仪仗。黄榜张挂完毕。府尹给状元披上红带,戴上大红花,并向状元、榜眼、探花各敬酒一杯,扶状元上马,送状元回府第。第二天,礼部设宴款待新进士们,称为“恩荣宴”或“鹿鸣宴”,进士们都到太和殿向皇帝谢恩,到京师孔庙行礼,并在孔庙大成门外刻“进士题名碑”留念。 进士考中后,皇帝都授给他们相当的官职,一般是状元先到翰林院(国家最高文化机构)任修撰,榜眼、探花任编修,其他进士任庶吉士等。到三年任期,皇帝大考翰詹(“詹”指皇帝的文学侍从詹事府官员)分别委任。有的成为中央官吏,有的成为地方大员,当然,有的出息不大,只好下去当下级官吏了。 本报记者王志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