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小学》必修《三字经》教材分类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9日00:49 天津青年报 | |
小学学《小学》必修《三字经》教材分类细 清代小儿郎咿呀上学堂 清晨的阳光洒向了大地,寂静了一夜的学校里又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学生们在认真地学着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然而,百年前的清代,学生们学习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内容,只是记得一些片段:“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 天津地方教育史专家、天津市河西区政协文史委员张绍祖在提到清朝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时说:“清代地方儒学的设置与明代没什么区别,有府、州、县、卫学,教材也是使用至今人们还耳熟能详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和《大学》等等。凡有资格参加地方儒学入学考试的人,统统称做童生,又称文童、儒童。地方儒学入学资格考试,叫童生试,又称小试、小考。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叫院试,由府长官主持的考试叫府试;由县长官主持的考试叫县试。考入地方儒学读书的,称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在学,逢丑、未、辰、戌年的考试叫‘岁考’或‘岁试’,逢寅、申、巳、亥年的考试叫‘科考’或‘科试’。”蒙学铺平仕途路 张绍祖说:“在学校教育使用的教材上,最具特点的是蒙学教材,也就是现在的小学教材,它们奠定了以后参加科考的基础。可以说天津的所有文人秀才,都是经过蒙学教育而取得功名的。” 蒙学教育是中国古代的基础教育,按照现在的理论来说,就是小学教育。中国古代把教育分成“大学”和“小学”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专指7岁至16岁儿童的教育阶段,“大学”阶段是指16岁至23岁乃至更大年龄段的教育。 张绍祖说:“一般来说,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在八股一统天下的时候,蒙学教育是文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到了元代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借鉴意义。清朝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小学课程学《小学》 清朝时,小孩子8岁入小学,学习计时、方位、写字和计数以及尊敬长辈的礼仪。由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以强调儿童道德品质养成和行为规范训练为中心内容的蒙学教材,已经大量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朱熹的《小学》和王应麟的《三字经》。 《小学》由朱熹和他的学生刘清之共同编辑而成,书成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全书分内、外两篇。内篇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其中《立教》、《明伦》、《敬身》,采摘一些较为抽象的有关行为规范方面的言论,以让儿童明了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做起来是有意义的;《稽古》、《嘉言》、《善行》采摘古今名贤的言论或故事,作为对前面比较抽象的规范的一种补充,以让儿童借以理解那些规范。 从现存的资料看,《小学》在南宋时代就被用于教学。在元代,此书就被广泛推广于官学和社学。明清时代,这部书也成了作为基础教育机构的社学、义塾、小学中的通行教材。不仅如此,从元以后,对这本书进行注释的著作也不断出现。这种情形,也促使小学教育的教材不断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传统的以识字、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自然常识、姓氏对联等知识教育为中心的教材系列,二是以品德教育为中心的教材系列。《三字经》是必修课 《三字经》相传是南宋末年王应麟所作。不过,以三字韵语来编辑蒙学教材,却非《三字经》首创。在汉代史游的《急就章》中,就有部分三字韵语。南宋时期,还有在蒙学中用《三字训》作为教材的。朱熹的学生陈淳,也用三字韵语编过《启蒙初诵》。因此,《三字经》的编纂,很可能借用了同类教材的编纂经验。 张绍祖说:“《三字经》是一部集识字、自然常识、历史知识、读书方法和伦理教育于一身的综合性蒙学教材。编纂者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将这几方面的内容糅合到一起,既便于儿童习读,也便于儿童理解和吸收。”其中有些句子,至今仍广为流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宋末到清朝,《三字经》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儿童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在后来有些人在蒙养机构(如社学)教材的使用上排斥了《千字文》、《百家姓》、《千家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小学》,但《三字经》却始终没有被排斥在外。 另外,在蒙学教育中还有“三、百、千”之说,这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另有“三、百、千、千”的提法,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科考试题《四书》出 张绍祖说:“长久以来,理学家们对《论语》、《孟子》二书和《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二篇文字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进行解释。这一传统,也得到了朱熹的继承,并且,同他的前辈相比,他做得更完善:他为《论语》、《孟子》做章句,为《大学》、《中庸》做注释,而且还对它们的价值进行了区分。这四篇文字,通称《四书》,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在清朝的高等教育中,《四书》和《五经》、《论语》是绝对的必修课。”朱熹的这一番心血确未白花,元代以后,《四书》成了科举考试出题的依据之一,并且成了学校中的法定教材。 张绍祖说:“天津社学及同类学校的办学,以改变民俗为主导目的,所以在很多学校中,都以《孝经》、《小学》、《四书》、《童蒙训》、《三字经》等做教材。虽然如此,由于建学者的指导思想不同,不同的学校在办学思想上也不划一,所以也有不少学校在实际的办学中,以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导内容。因此,社学这一类学校的普及,在推动中国普通民众子女的教育上是有其功绩的。”-本报记者王志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