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桥联珠,串起海河金项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2日01:05 天津青年报 | |
浮桥钢桥水泥桥桥桥畅通 航道车道人行道道道无阻 十桥联珠,串起海河金项链-本报记者王志辉 蜿蜒的海河好像一条镶嵌满翡翠宝石的项链,而架在海河上的十数座桥梁更像道道彩虹横跨两岸。据史料记载,天津早在1860年以前,已形成了华北的交通枢纽。1860年以后,天津开港,由于工商业日渐发达,逐渐有了私营渡口,交通量较大的渡口则多由官方架设浮 天津市市容委总工程师崔世昌先生对天津桥梁的历史颇有研究,“浮桥古时称为舟梁,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的大型桥梁是《诗经》中的‘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相传是周文王为娶亲而在渭水上架设的一座浮桥,离现在大约已有三千年。汉唐以后,浮桥的运用日渐普遍,在明代天津就有了浮桥。天津最早的桥梁设施,大部分为旧式浮桥,采用木浮船及木桥面,引桥及搭板也均为木结构,能适应每日的潮差变化。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浮桥才逐步改建为永久性桥梁。” 据记载,天津的主要浮桥共有东浮桥、院门口浮桥、北大关浮桥、水梯子浮桥、大胡同浮桥、大红桥浮桥,老龙头浮桥、大伙巷浮桥等多座。解放后,由于海河干流规划未定,又在海河天津港区之内相继修建了刘庄浮桥、四新浮桥等两座大型开启浮桥,以解决绕行解放桥所造成的交通阻塞问题,并顾海轮通航。浮桥的设立,对加快两岸的往来、促进货物的交流,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浮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给天津市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天津的部分永久性钢筋水泥桥,市民都还叫它“浮桥”。大红桥首架钢桥贯“彩虹” 1860年天津开埠以后,由于市内车辆行驶的发达,浮桥已不能满足交通需要,于是开始筹建钢桥。从1901年至1924年间天津陆续进行了六次裁弯取直工程,疏通海河,以使航运畅通,并将海河上原有的几座桥梁进行了改造。这时,天津的第一架钢桥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子牙河上建成了,它,就是———大红桥。 1923年至1924年间,随着水陆运输的迅速发展,又将旧金钢桥及老龙头铁桥改建为设备完善且通航孔径较大的新型开启桥。至“七七”事变前夕,新大红桥改建工程完工。此时,市区以内前后兴建的钢桥已多达9座,其中除旧大红桥及老龙头铁桥为固定桥之外,其余均为各种类型的开启桥。由于天津的开启桥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因而在我国桥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提起大红桥,许多老人都会说:“这座大红桥不是以前的那座了,其实这大红桥有新旧的分别。”听老人讲,旧大红桥位于子牙河北运河汇流处,桥原为木桥,光绪十三年(1887年)以后改建为钢桥,系单孔拱式结构,由四根拱肋组成的空腹式拱架。粗略估计,其跨径约为50米左右。两岸桥台用条石砌筑,由于跨径过小,不能适应泄洪要求,故于1924年大洪水时首先冲毁护岸及桥台,致使钢拱架全部沉没,以后几经打捞,仍有半数以上的残骸沉入河底淤泥之中。在钢桥倒塌之后的十余年中,跨河交通只能依靠临时浮桥代替。 崔世昌告诉记者:“旧大红桥因考虑桥下通航净空要求,桥面很高,纵坡很陡,因此车辆过桥时必须前后推挽,非常吃力。由于桥面系高悬空中,颇似长虹架空,故曾有‘虹桥’之称。据考证,此桥名系套用古代的汴河虹桥。古虹桥系以木构件纵横相架自成稳定的木拱结构,而旧大红桥则为近代的钢拱桥,因此可知,当时的命名显系以桥梁建筑外形为依据的。”金汤桥百年老桥身体好 海河的开发与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张自忠路封闭的路段里,有一座百年老桥,它经历了时间、灾害、战火的重重考验,至今仍横跨海河两岸,它就是天津解放时解放军会师的金汤桥。 据崔世昌介绍,金汤桥位于海河上游市区中心,它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津海关道及奥、意租界两领事署,电车公司合资将浮桥改建为永久性钢桥。桥梁分三孔,全长76.4米,其中较大孔径为固定跨,两孔为平转式开启跨,用电力启动。 崔世昌说:“桥梁建成至今已有97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该桥曾进行过两次大修。第一次约在1935年间,因主桁架紧邻车道边缘部分长年积土,严重锈蚀,危及行车安全,由当时的工务局约请桥梁工程师蔡君简专任该桥整修设计事宜,主要工程内容为采用电焊法增加强度,这在当时确属先进工艺。经过化学分析,原桥钢材硫磷含量均远高于国定标准,可焊性很差,故在补强时一般采用铆焊结合的方法,此外,还采用优质焊条进行焊接以保证质量。竣工后经过十余年的实践考验,其性能尚属良好。”金钢桥旧桥阻碍效用低 新建的金钢桥如一道彩虹,连接着三岔河口两岸,但在历史上提到的“新旧金钢桥”却不是指这个新桥。现在人们可以在新金钢桥旁的金钢公园看到一个用原金钢桥的钢材做的模型,一睹原桥风貌。据崔世昌介绍,金钢桥因桥为钢架结构,取“坚如金钢”之意,旧金钢桥位于现金钢公园前北运河之上,桥梁设计系由英、日两国工程师承担,桥长76.2米,中孔为双叶承梁式开启跨,仅能通航一般木船,两边跨为下承式钢桁架,桥面总宽为6.45米,人行道设在桁架之内,各宽1.1米,桥面为木板。桥梁主墩为沉箱基础,外露墩身为圆形混凝土实体柱,外包钢板,所以文献中也称它为“铁罐”。 1922年因旧桥破坏不堪,且行人非常多,异常危险,于是开始另建新桥,至1924年春竣工。全桥之设计及材料供应均由美国施特劳斯开启桥公司承包,天津大昌实业公司主持安装。两边跨为固定桥孔,中跨则为双叶立转开启孔,用电力开闭,设备比较先进,开启两叶各长21.41米,均为钢桁架,接近固定跨引桥的两端各装配一个铰链连接的衡重块,由钢筋混凝土筑成,开启时绕一固定轴旋转,开启角度为89°30′,其全部恒载均集中于支柱而达于引桥。桥面宽度因受开启装置的影响不能取得一致,乃形成中孔车道宽10米,边孔车道宽10.67米,车道内曾铺设双轨电车。人行道置于桁外,宽度为2.13—2.44米。因旧桥墩未能拆除,以致新桥的开启孔径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再则极少有大型船只通过,故该桥建成后对水运发挥作用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