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 还是癌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5日10:31 国际先驱导报 | |
世界经济发展史无数次表明,某一产业的快速发展会产生“泡沫”,会有一个由“乱”到“治”的过程,像房地产这样的行业更是无出其外--现在全国房地产投资30%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7%~8%增长率的几倍,没人会天真地相信泡沫不存在。 那么,占中国经济增长1/4的房地产业的泡沫究竟有多大?6500美元一个平方米,这是今年早些时候上海某个楼盘最后成交价。6500美元相当于2002年中国人均GDP的6.5倍,也就 如果说人们真正担心的是房地产危机,还不如说是担心中国的金融体系。在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银行贷款的占70%左右。如果房地产泡沫破裂了,人们担心将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价格陡降,造成涉及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银行出现呆账、坏账,银行体系运转失灵,陷入金融危机,最后汇率机制被破坏,整个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统计显示,到2002年,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亿多平方米,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达50%,占压资金2500多亿元,位居所有行业不良资产之首。另一方面,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支柱。今年7月底,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全国各地切实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有心人士注意到温总理的用词是“问题”而不是泡沫——看来,中国房地产这个泡沫还属可以控制的扁桃体炎——它是提醒全身炎症的症候,但不加处理就会成为难以收拾的癌变。 链接:香港房地产泡沫通鉴 本报驻香港记者 丛亚平 如香港一位著名专栏作家所言:“在通货膨胀期,供楼是享受,因为楼价不断冒升,供楼供得好开心;但在通货紧缩期,供楼却如寒天饮雪水,点滴冷在心头。”港人特有的韵语点醒着房地产的开发者和消费者。 两次崩盘将中产打入“负资产” 房地产是香港经济的重要一环,住宅物业不仅为住,还常常成为许多人的投资工具。上世纪80年代,香港财团和市民“炒楼花”成风,炒风炽热时,曾出现轮候抢购者为争买楼花打斗、仇杀的地步;职业炒家甚至“炒楼宇”,香港的一栋金门大厦,从1979年至1980年4次易手,售价从7.15亿港元被炒到17亿——1982至84年地产市道崩溃,许多港人的发财梦成了无尽噩梦! 好了伤疤忘了痛。从1994年起,香港房地产热又开始升温;1997年,香港房地产价格已炒到了天价:港岛一栋普通的80平米住宅价格升到800万至1000多万港币。股市也随之水涨船高,股市和楼市互相推波助澜(香港最大的10家地产集团的股票市值占香港股市总值的20%)。许多港人失去理智,只有争先恐后的狂举,用15%的按揭买下价值上千万的楼花。然而,终于,楼价已高到想要买房的人无法负担,开发量实在太供过于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顷刻间,楼市、股市一泄千里。从1997年年底到1998年年底,仅一年时间,香港房地产市场价格猛跌了60%,在其后的4年多里,仍不断阴跌。 在1997年时向银行借钱按揭买房的一大批人,便成了香港今天所称的“负资产”一族。所谓“负资产”,就是指楼价跌到低于银行贷款金额,负债大于资产。这时候,业主卖了这套房子也不足以还清银行贷款。记者一位同事的父母,在香港1997年楼价高涨时以1100万港元的价格买下一栋房子:7成按揭,首付300多万港元。可是金融风暴使这家人的房子只值500万元,还要还银行的贷款700多万港元(光利息一年还要加上59.5万港元)。资不抵债,即使把房子卖给银行也还欠银行二三百万。几百万的债务真是难以付清,而一旦家里再有人失业……最多时,香港曾有20万户家庭成为“负资产”。这些家庭过去大多是香港的中产阶级。 “负资产”破坏香港平衡 “负资产”的大量出现不只是家庭、个人问题,也给整个香港社会造成不平衡,给稳定带来了隐患。中产阶级本来是一个社会稳固的中坚力量,然而,当一大批中产阶级成了“负资产”时,可想而知对这个社会所起的不良影响——即使政府希望出面帮助负资产一族,包括提供税务优惠、设立低息贷款等,也不能直接动用财政款项来帮助负资产,因为这样做对其他纳税人会构成不公:买楼毕竟是置业者的投资行为,任何投资都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让政府负担,反会带出其他负效应,何况政府财政赤字已穷于应付,也无力负担。 “负资产”的增多,也加剧了银行的风险。申请破产的人一多,银行的呆坏帐积累便多,银行的经营效益也随着下降,并同时构成对社会整体经济状况的隐忧。 房地产的投资必须冷静,开发与购买都要讲究“度”,否则,难免经历膨胀之后更为痛苦的资产缩水过程。而谁愿意扮演潮水退去后干死在沙滩上海贝呢?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独家提供新浪网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