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6日23:03 天津青年报 | |
钱铺、银号、钱庄-张澜生 从汉代开始,我国一直实行银本位,辅币则使用制钱,两种货币同时流通,必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兑换。据说到乾隆年间,兑换已经呈现专业化,当时不过是没有什么资本的兑钱摊,由于经营日久,获利颇丰,逐渐发展成为独资和合伙经营的小钱铺。业务内容由单纯兑换逐渐与商业发生广泛联系,进一步从事存放款业务,开始形成早期的金融资本。 1860年开埠以后,除了南北货运交流外,外国洋行也大量输入舶来品输出土特产,货币流动量数度膨胀,有些钱铺开始发行钱帖和银帖来代替笨重的制钱和银子,钱铺业务的范围逐渐扩大,资本随之增加,名称也随之改为银号。庚子事变前,据说天津的银号已达到300多家。银帖虽然携带流通方便,但全凭信用,当时没有准备金的概念,一遇风波,必然发生挤兑。因此庚子事变以后,钱帖贬值,银号倒闭甚多。老百姓手持银帖不能兑现惨遭坑害。1902年以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一面筹设官钱局拨官款救济市面,一面开铸银圆和铜币禁止发行银帖,经过此番淘汰仅剩下有实力的银号三十多家。从此,钱业走上正轨以存放款为主逐渐成为旧式金融资本的主力,天津百业赖以振兴。 民国成立后,大宗商业资本家及地主、下台的军阀、政客纷纷投资银号,外地资本家也到天津成立分号,到上个世纪30年代,天津共有银号120多家。抗日战争开始后,投机之风日盛,商业一度畸形发展,内地游资云集天津,新设银号达一百多家。他们设立后账,用化名和假户头转移资金购买黄金、股票并囤积货物,用以牟利和保值,同时在明订放款利息之外加收暗息,收入全部归于后账,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天津解放。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不准添设银行和钱庄。1942年时,重庆国民党政府曾发布所有战前成立的金融机构应补办注册手续。天津银号,抗战前并未领有执照只好按照上海成例补办登记继续营业,但名称须一律改成钱庄。因此解放后,除有19家自动停业外,实有钱庄92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