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技术专家王德臣:他让世界吓一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9日17:37 中国航天报 | |||||||||
火箭技术专家王德臣 作者中国航天报记者 闻扬扬 小档案 我国航天领域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问教授、南京航空学院名誉教授。
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历任设计员、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科技委常委、副院长等职。先后担任远程运载火箭、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新型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特别是在长二捆运载火箭发射“澳星”等任务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先后获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王德臣轶事 弟子与老师 屠守锷,这位我国著名的远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是王德臣在北航学习时的恩师。 之后,在开创祖国航天事业的征途中,师生二人多次并肩作战:从最早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时,老师是总师,弟子是副总师;到“长二捆”的研制中,弟子是总师,老师是技术总顾问。屠守锷始终如一地给予王德臣无私的帮助。老师坦荡的胸怀与渊博的学识以及淡泊名利的品德,深深影响着王德臣。最使他难忘的是,初任总设计师时,恩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作为总师,最重要的是成功时想到不足;失败时能够昂然超越。”这一教诲,成为王德臣终生工作的座右铭。 天地情缘 王德臣的夫人王鸿秋是从事地质工作的。想当年,北航和地质学院的校门“面对面”,王总和夫人也就有了这份整天“面对面”的天地情缘。 大学刚毕业,他们就结了婚。那时,王德臣的工作挺机密,而王鸿秋则被分配到了山西矿物局。一年后,王德臣才知道,组织上主动给“牵了线”,把新婚燕尔的妻子调回了北京,以保证他这个骨干能安心工作。夫人一辈子为王德臣担心。发“澳星”那会儿,她竟躲在屋里不敢看电视。直到儿子报告发射成功了,方喜极而泣。 书多得背不动 王德臣是个书迷,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看书,最大的购物兴趣就是买书。 前些年,他家里全是大书架,床底下也都是书。这不,今年北京春季书市,王德臣又和几个老战友相约去逛逛。结果,书过于沉重,几个人在书市门口好一阵烦恼:书多得背都背不动。 最不在乎四件事 王德臣今生有四件事最不在乎。 一不在乎名。他总认为,航天是项系统工程,荣誉是大家的。不能遇到好事,就他总师一个人“享受”。 二不在乎没有空闲。说来,王总的生活确实有些单调。从最初的办公室、食堂、宿舍到后来的研究院、家、发射场,“三点一线”的生活使他很少陪爱人和孩子出去玩玩。有空买买菜,是他对家的最大贡献。 三不在乎挫折。王德臣一辈子遭遇过许多次挫折,但他总能把它看得很小很小。这个“不在乎”,造就了他不服输的品格,也成就了他的事业。 四是不在乎任务重压力大。任务最重时,他同时承担6个型号的总师和1个型号的总指挥;压力最大的时候是18个月研制出长二捆火箭和新型运载火箭的设计工作。越是任务重、压力大,他越是勇于面对。 正文: 毛小伙铭记一句话1962年3月,戈壁酒泉传来的消息多少让人有些震惊。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刚刚起飞几百米,突然坠地炸毁。 那时,29岁的王德臣任火箭总体部结构组组长。在他跟随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前往现场分析故障原因的路上,年轻的王德臣紧张得心里直打鼓,不知到底火箭出了什么问题。飞机上,他突然一拍脑袋,想起临出门时,竟慌张得连牙具和换洗衣服也没带。 钱学森看出了这个毛小伙如坐针毡的苗头,在飞机上给他讲起了故事:冯·卡门的挫折和美国发射导弹的失败。临了,钱学森语重心长地说:“科学试验总会有失败。但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被失败所吓倒。” 这句话,使正值年少青春的王德臣领悟到,作为一名优秀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东北汉推窗看天下 198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研究院的三位领导王永志、于龙淮、王德臣以及黄作义等人悄悄酝酿着一件后来震惊天下的中国航天史上的壮举——研制新型大推力火箭,使中国航天尽快适应国际发射市场的需要。 原理草图就这样诞生了: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捆绑四个助推器,形成崭新的大推力火箭,争取用最快的速度跃登国际舞台。 时任长征二号火箭总师的王德臣,就这样接受了时代的选择:担任长二捆火箭总师一职。 这个黑脸的东北汉,心里有一股东北人特有的豪情,来自内蒙古海拉尔的风霜造就的不仅仅是他强壮的体格。起初,还不知导弹长啥样的他,却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带领中国火箭看世界的门口。1986年,王德臣与“长二捆”风风雨雨的一路才刚刚拉开帷幕。他和他的火箭一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王铁嘴笑对史密斯 首次研制,并且尚无成功的先例,长二捆火箭却要和外国人抢市场,这岂不是天方夜谭?纸上的火箭要在短短的18个月内傲首屹立,这岂不是无稽之谈? 身为火箭总师,王德臣却有着超然的自信。在与美国进行技术协调时,王德臣以主讲人的身份,凭借敏捷的思维、严谨的推论、昂扬的气势,把美国人“侃”晕了。由此,人送绰号“王铁嘴”。 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1988年,美国雷神德尔它火箭总设计师史密斯先生在中国考察时,听说中国要在18个月内完成长二捆火箭的研制计划,他异常惊讶地对王德臣说:“我得提醒你,像这种火箭搞到现在这个程度,在美国至少也得再干3年才能成功。” 王德臣平静地回敬:“我相信我们能够完成。”一听此话,史密斯突然笑了:“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又吃了鸦片?”王德臣很自信:“不,我们很清醒!18个月后,我请你来看发射!” 1990年6月,在长二捆火箭首发前,史密斯先生主动地向王德臣打招呼:“我向你们表示道歉。当初,我的看法错了!”王德臣还是笑着说:“还没发射,您要再看看方能下结论。”这回,70多岁的史密斯急了:“不用了!摆在这里的火箭和塔架已经证明了你们的能力!” 倔脾气誓保军令状 这就是“长二捆”的厉害,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着实让世界吓了一跳: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火箭奇迹般地首发成功。 其实,从1988年12月到1990年6月,王德臣带领他的队伍,以及整个研究院,为了一纸“军令状”,像疯了一样超负荷地干着。这是一纸无情的“军令状”:“长二捆”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进行一次试验性发射。如发射失败或无正当理由推迟,美方有权终止合同,并索取100万美元的高额赔款。 “丢不起人,赔不起钱”,那是怎样的压力啊。他在办公室里挂起一块小黑板。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他就随时写在上面,直到弄清了才擦去。有时,他也把技术人员叫到屋里,当场就在黑板上算个不停。 灯火通明,夜不能寐,只为了那纸代表着民族尊严的“军令状”。至今谈及这段往事,王德臣一直在说,“是研究院的每一位同志造就了长二捆。”谁失去了爱人,谁损失了健康,谁家孩子最懂事,谁干活最不要命,每当想起“长二捆”,王德臣记住的就是这些人,还有20多个技术难题的攻克,300多项大型地面试验的进行以及十几万个零件、60多万只电子元器件的超级工作量。 这18个月,王德臣既感觉到泰山压顶的重负:这毕竟事关祖国的荣誉;也有举重若轻的惬意:消除思想上的障碍定会克服重重难关。他兜里揣着药,掐指细算地度过了这如箭飞逝的18个月。 伍子胥一夜白了头 尽管有着1990年7月16日首飞成功的荣耀,但是1992年3月22日,对王德臣,乃至整个中国航天来说,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黑色日子。那晚,他变成了一夜白头的伍子胥。 这,本该是中国航天走向国际发射市场的完美一笔。但是,点火不飞的“长二捆”还是给了王德臣当头一棒。当火箭底部突然冒出一股棕黄色的浓烟时,王德臣的心被狠狠地扎了一下,就像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推到了命运的悬崖边。他和院领导沈辛荪以及“长二捆”总指挥于龙淮等人冒着生命危险,顶着掺有毒气的硝烟跑到发射塔架下。这是一种由使命而来的大无畏。 就在那个夜晚,王德臣一夜没合眼,甚至没有关门,没有脱衣,没有脱鞋…… “王德臣,你必须挺住。”这是他在那个深夜的内心独白。“将熊熊一窝”的古训,他记得;“以摒忧患寻常事,留取豪情做楚囚”的气概,他有。 尽管,仿佛一夜苍老。那一晚,王德臣还是从心灵的煎熬中挺了过来。因为,人们看到了第二天没有怨言、毫不气馁,全力以赴查找问题的王德臣。 武侠迷含泪闯江湖 “天下风云生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金庸先生的境界曾让王德臣如醉如痴。 王德臣爱看武侠书,远近闻名。他的宝贝女儿早就说过:“不读金(庸)梁(羽生)古(龙),纯属二百五。”于是,王德臣就找来一些武侠小说读。这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学习,从中可以体会到人生的另一种美与气魄。的确,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可是,自1992年3月22日那个夜晚起,王德臣把这个最大的嗜好给“戒”了。一连几天,他沉默寡言;一连几天,他不露一丝笑容。他要顶住心灵的重负和所有的煎熬。 他把泪放在了心里。接着是没日没夜的查找故障。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搅得他彻夜难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又常常亲自上阵。 跌倒过的人,选择了坚强。1992年8月14日,“长二捆”如愿完成“澳星”发射。那一刻,王德臣的泪水忍不住地在眼眶里转来转去。 黑包公带头建“不败” 王德臣,还有一个别号叫“黑包公”。这全是因为他对待工作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特别是在研制新型运载火箭时,王德臣一再告诫大家,这是项“不败工程”,因为要“载人”,所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为了使“不败工程”很牢靠,王德臣总在提醒每一位设计人员,一定要不断地、仔细地查找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要不断地请人给自己挑毛病,只有拿着这个“双面放大镜”,才能不断提高设计水平。他还给大家讲了一个牙医墨菲的故事,墨菲治病总是给病人针对性地制订方案,堵住薄弱环节。借此,王德臣并非杞人忧天地告诫大家,任何的隐患,尽管目前没有发现,但迟早有一天会暴露。混过的只是“这次”,可它逃不过“长久”。 老总师今日醉神州 在我国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初期,王德臣又挑起了总设计师的大梁。那时,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研制新型运载火箭,把中国的宇航员送入太空。 在酒泉大漠,无论是顶烈日,还是冒严寒,王德臣都要爬上每一层塔架,看结构,看插头。看见火箭,他就像吃了定心丸。没办法,多年养成的习惯了。不看,惦记着。 戈壁大漠上,不胜酒力的王德臣把酒临风,竟也与老战友们浅吟低唱,一番感慨在心头。 1999年,当新型运载火箭托举“神舟”飞天时,王德臣虽然已不在一线,但细心的人们还是发现了他眼里微微闪动的泪花。箭体上“中国航天”那4个大字,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就是带着这庄严而神圣的4个大字,王德臣和中国火箭走过了一辈子。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