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泥做骨肉塑灵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0:32 天津青年报 | |
《津门杂记》载:“城西张姓名长林,字明山,以捏塑世其家,向所捏戏出人物,各班角色形象逼真,早已远近闻名。西洋人曾重价购之,置诸博物院中,供人玩赏,而为人做小照,尤其长技也。” 泥人张泥做骨肉塑灵魂 民间工艺盛,天津有四绝。五方杂处、人杰地灵的津沽大地像一樽吸纳精华、酝酿醇香的酒杯,孕育出众多的大成艺术,作为其中代表的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刻砖刘以其独有的造诣和魅力,给天津一个惊喜,还世界一个奇迹,并称天津民间工艺四绝。本版今起推出“民间工艺盛,天津有四绝”专题报道,将“四绝”中最神奇的细节、最惊奇的绝活、最传奇的故事披露出来。———编者按 天津乃福地,在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人士当中,许多人在天津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说到天津的民间雕塑艺术走过的历程,众多民间艺术高手创造的近乎于神话的故事,一直令老天津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泥人张,不仅是因为他的艺术作品以其生动的神韵和精湛的技艺蜚声国外,还因为他的艺术作品,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一起镶嵌在世界民间雕塑的殿堂。建个私人纪念馆声名显赫泥人张 19世纪中叶,泥塑艺术盛行中国,无锡的惠山,苏州的虎丘以及直隶的天津,都以此技称誉于世,其中尤以天津“泥人张”的泥人最闻名。 从“泥人张”创始者张明山那一代算起,如今已经有了六代传人。在鼓楼商业街的泥人张美术馆,记者找到了“泥人张”的第六代后人张宇。据张宇介绍,这座泥人张美术馆是张氏的第五代、第六代后人集资创建的,囊括五代的精华作品尽收其中。其中,既有张明山十三岁时的作品“蒋门神”,也有第二代张玉亭的代表作“卖糖堆儿”,这些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古色古香的展馆,配合着韵味悠长的泥塑作品,岁月的轮回与时代的变迁悄然融入观众心中。变换手法改写实白猿偷桃显身手 张宇介绍说,“泥人张”祖籍浙江绍兴,张明山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其父张万全曾经在直隶一个县城做过小官,后来移居天津,张万全没了官府的差使,只能靠捏些泥制小玩具养家糊口。迫于生活艰难,张明山从13岁开始便随父学艺。由于他天资聪明,心灵手巧,善于观察仿做,几年之间,便以捏塑著称乡里。 当时天津的泥塑作品讲究夸张手法,不太注意写实,而幼小的张明山却对此产生了求变的想法。一次,张明山同父亲赶庙会,在庙会上看到一个耍猴的卖艺人,在他的手下,小猴子显得乖巧逗人,机灵活泼。张明山在观赏之余,就用泥捏了一个小猴子,神态竟与真的相似,回家以后,经过加工,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白猿偷桃》。张万全看后,对他大加赞扬,并鼓励张明山按照这样的风格继续创作。在获得父亲认可后,张明山继续了自己的创作风格,终于成为一个流派的创始人。袖内乾坤心手巧塑像捏成谈笑间 张明山为人捏塑的泥像,只需对面而坐,谈笑之间,即可成塑。特别是他藏泥于袖内,默捏人像功夫,更是形神兼备,堪称一绝。张宇介绍说,过去人们不愿意为自己捏人像,是因为有“活人不塑像”的忌讳。尤其在1900年以前,封建意识非常强,当面为别人捏像不但会惹人不高兴,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但要以活生生的人物作为对象,缺少了模特怎么行。于是,他就将自己的两个衣袖做得又肥又大,双手藏在袖内捏制,眼睛看着被当成模特的人物动作,偶尔低头看看手中的作品进行必要的修正。比如赶庙会时,有唱戏的,他就跑去看,借看戏机会,把戏台上的角色、表情、身段和服饰仔细观察。他身边常常带着和好的泥,—边观察一边抓住角色特征暗自在衣袖里捏塑,往往角色尚未下场,就把形象捏塑好了。回家之后,他再凭着记忆进行上粉、涂色、添配服装,经他这么一加工,与戏台上的人物丝毫不差,令观者叫绝。揣摩人物学画技经典泥人庙内供 其实,张明山所以能达到如此惊人的技艺,全在于善于观察各种人物形象、揣摩许多有名的古画和碑文的雕花所致。他自幼爱好绘画,对所见山水人物无不刻意摹绘,他最早喜欢清乾隆年间画家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这本画传有从汉代到明代有名的帝王、英雄、文豪的人物画像,形象逼真,衣纹线条都很精彩。他从中吸取了许多技法,将其运用到彩塑艺术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创作的题材日趋广泛,表现手法日臻成熟。如他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西厢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题材的蒋门神、崔莺莺、贾宝玉、林黛玉及《黄鹤楼》、《回荆州》、《关羽秉烛读春秋》等戏出像,无不栩栩如生,夺天工之造化。特别是《关羽秉烛读春秋》一组泥塑,关平捧印,周仓持刀,并衬以一匹赤马,人物搭配紧凑,形态互相生辉,初供奉于天津药王庙,后移到千福寺,后来曹锟看中了这组泥塑,将其运往保定。雅俗共赏作品绝出殡泥人送老外 除了取材于古典名著外,张明山的作品还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如《风尘三侠》、《岳母刺字》、《木兰从军》、《张敞画眉》、《麻姑上寿》等传奇人物。另外,他捏塑的反映天津旧社会婚丧嫁娶的民俗作品更是一绝,尤其是《大出殡》一组泥塑,非常幽默。 有个外国人慕名找到张明山,请他塑制一组反映天津风俗的场景,于是他选择了《大出殡》场面。他捏塑的各项执事、吹鼓手、执绋的亲朋、送丧的孝子、形形色色,依序而行。有趣的是他把所熟识的友人相貌融立其中,或充乐队,甚至披麻戴孝,手执哭丧棒,俯首哭泣,当于孤哀子,观之令人捧腹大笑。然而,被开玩笑的朋友看了,也没有不愉之色,只笑张明山风趣诙谐而已。张狂富商要捏像脑袋放在尿桶上 张明山身怀绝技,难免遭人嫉妒,遇有逆来之事,从不与人计较。又因为他是从贫困中度过来的,很同情穷人的痛苦,遇有人向他借钱,他从不索要。但是他对于豪强,向来不屈服。 据说有一天,一个大脑袋富商走进他的锅店街溯古斋泥人庄,把钱一放,趾高气扬地说:“喂,给我也捏一个。”张明山抬头看了看这个可恶的大脑袋富商,故意捏得不像,富商见后一阵哂笑,收起钱扬长而去。没过几天,张明山在橱窗里放置了一个新塑的尿桶,尿桶里放了泥塑的金银,尿桶的横梁上悬着一个大脑袋,其相貌酷似那个富商。那个富商得知以后,便赶忙求人说项,赔礼道歉,此事方休。 清末,张明山被召进紫禁城,为皇家捏塑各种人物像。但他不愿受皇家驱使,觉得皇家等级观念强烈,没有人情味,最后买通内监逃了出来。他先在上海绘画大师任伯年处隐藏了几年,然后才返回天津。一九○六年四月二十九,一代泥塑大师因年老体衰,偶患感冒而逝,终年80岁。在其之后,张玉亭等泥人张的几代后人继承发扬了“泥人张”的传承流派,至今经久不衰。-本报记者黄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