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龙”对抗“战隼” 探究战机枭龙的商业战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10:14 中国新闻网 | |
“枭龙”是中国第一架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战斗机。对于试图把它推销到国际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最难把握的不是技术,而是风云变幻的武器市场和国际政治 本刊记者/唐建光 杨兴根 “我认为能够赚钱,但需要时间。”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FC-1”项目办主任晏翔在这架飞机旁回答提问时,似稍有一刻沉吟,“我对我们的技术有信心,关键是要看市场。” 成都西郊一个名叫黄田坝的地方,在进入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试飞站的路上,沿途门岗均是荷枪实弹的士兵,记者们围绕在一架黄色的飞机旁指指点点。 成飞公司一位苗姓副总工程师介绍说:“它总长14.97米,高4.77米,宽9.46米。两侧进气,为机头安装大功率雷达留下了平台。起飞距离最短400多米。发动机是国际采购的,推力8.3吨。有减速伞,可以短距离着陆。” 8月25日,试飞员王文江驾驶着这架标号为“01”的新型歼击机首次上天,飞行了17分钟,并且完成了一些高难度动作。 当天,它被命名为“枭龙”——这个主意据说出自成飞董事长罗荣怀,他援引《诗经》解释说,枭是一种猛禽,而成飞公司有意把其系列飞机均以“龙”命名。他以“枭龙”寓意新的歼击机“横空出世”。 到9月4为止,这架“枭龙”已在6个工作日内上天8次,一切都很顺利。但是到它正式交付使用前,它至少还要飞上千次。 9月1日下午,“01”专门为刚刚走下专机的一个国外代表团做了一次表演。随后,中国有关方面也接踵而至——至少目前的市场信息是比较乐观的,军方将是“枭龙”最有把握的客户,他们的订单将是“枭龙”成功的关键。 有消息说,客户希望能在2005年得到它,但成飞公司负责这一项目的副总工程师帅朝林说,从首飞到正式定型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们将尽可能将客户的要求变为现实。 帅朝林说,现在制造出来的共有三架:“02”号不上天,只用于地面的静力试验;“03”号将与“01”号一起用于飞行试验。关键的步骤取决于“04”号何时问世,它才将会装上航空电子系统。然后经过试验验证各方面达到要求后,才算完成研制,进入生产投放市场。 上市的时间,是晏翔非常关心的问题,她是中航一集团经济局局长。“枭龙”由中国航空业的几家公司投资,如果卖得不好,就意味着大家都得赔钱。 “这个项目投资很大,回报期也很长,我们需要有大量订货才能超过盈亏平衡点,实现利润。”晏翔说。 “市场一号” 9月3日,“01”号“枭龙”吸引了超过20家媒体的40多名记者,对一架尚未问世的军机提前曝光,在中国的军事工业史上无疑是令人称奇的。 事实上,近几年来关于这架飞机的报道不绝于耳。它的设计师们频频在媒体露面,勾画着尚未造出的飞机,它的模型或资料也多次在珠海航展、新加坡航展等场合向公众展示。而这种惊奇到2003年7月达到高潮——媒体报道说,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超七”首飞。 但事实上,8月25日的首飞和9月2日的首飞仪式均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只有照片和录像带在事后提供给媒体。晏翔说,我们从来没有安排过现场直播,从来也没有这样的念头。因为首飞是非常有风险的,“就像一个刚迈出第一步的孩子,开始可能不会走得很好。” “飞机的第一个起落非常重要,因为飞机的腾空和在地面上是两回事,风险就大多了,一旦有问题就要出事。”帅朝林从技术角度解释了谨慎的原因。他承认,自“直播首飞”消息公布后,他们对报道进行了控制。 但帅朝林解释说,这种限制并非出于保密的考虑,“这架飞机没有多少保密的。”晏翔也说:“这个飞机是面向市场的,可以向媒体公布。” “枭龙”是中国第一架不由国家投资的军用飞机。晏翔和帅朝林解释“枭龙”的背景时说,此前的军机研制,先由国家提供研制经费,然后进行采购,如果需要改进,还要提供技改资金。从生到死都是国家包完。而这一次更多倾向于国际模式:企业自行投资研制,由客户自主采购,即所谓的“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其中,中外双方投资约各占一半,而在中方,主要的投资者包括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帅朝林说,实际参与研制的还有数十家单位。而在分工上,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负责设计,成飞公司负责制造,而中航技则负责把它卖出去。 “这是第一架完全按市场来运作的飞机。”帅说。在这个意义上,“枭龙”是中国战斗机的“市场一号”。 “既然是市场行为,就得有市场运作的方法。有的国家甚至还只是个方案就开始宣传。我们已经够慎重了,成功后才开始宣传。我们一直在转轨,但转得不够彻底,这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吧。”晏翔说。 “枭龙”对抗“战隼” “枭龙”是完全按照市场要求设计的。”在解释这个概念时,帅朝林说,用户提出的很多要求我们都要尽量满足。 研制者声称,“枭龙”瞄准的是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军用飞机普遍面临着更新换代而出现的市场空间。他们希望它能替代已经过时或即将过时的中国产歼六、歼七,前苏联产的米格21以及法国产的幻影3和幻影5——它们在全世界的保有量有数千架。 “我们认为市场容量很大,不论哪个国家的空军,这种档次的飞机都是需要的。”晏翔说。 投资者把“枭龙”的客户定位于发展中国家,并且清晰地知道,这样的客户并不拥有很强的购买力,他们希望有尽可能好的性能,前提是不要花太多的钱。“我们是严格按照性能价格比的要求来研制飞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杨春澍说。 “枭龙”的主要设计者杨伟举了两个例子:比如在操纵系统上,电传系统比传统的机械系统占用空间小,性能好,但价格也高得多。虽然中国已掌握了电传技术,但只在纵向上采用了电传式,另两个方向则采用传统的机械式,以此平衡了价格和技术。而在材料使用上,也是能用国产的尽量用国产的。 因此,研制者声称它是“先进的多用途轻型战斗机”,但更多地强调它的良好的性价比,“它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综合作战效能,能与当今先进战斗机抗衡,同时具有低成本的特点。”而评价者也纷纷强调,它的售价只有典型第三代战机的一半。 实际上,人们更多的是拿绰号为“战隼”的美国著名战机F-16与其比较,这是世界各国使用最为普遍的第三代战机,“枭龙”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与它一争高下。 帅朝林并不忌讳这样的比较,“我个人认为‘枭龙’相当于F16的中期型号(F-16有ABCD四个型号)。” 帅朝林承认,F-16将是“枭龙”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其次是米格-29。前者已经生产了六十个批次,几千架飞机,技术和市场都非常成熟。“并且它早已过了盈亏平衡点,如果降价或薄利销售,对我们冲击可能很大。” 市场前途的政治因素 不过,“枭龙”的投资者们特别强调它与F-16的市场区隔:它并不期望去抢夺F-16既有的市场,它的顾客主要那些是买不起西方先进战机的国家。美、俄都有很好的第三代战机。但是,不是每个国家都买得起。而正在研制的第四代(俄称第五代)还有很长的研发过程,且价格更加昂贵。 “采购军事装备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一些国家想要发达国家的飞机但不一定买得到。即使买到了,条件也很苛刻,并且未必能及时得到零部件、大修及机载设备的更新等。”帅朝林说。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市场空间。”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杨春澍说,“我相信‘枭龙’在国际市场,特别是第三世界市场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杨说,对于财力不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一项极具竞争力的条件是提供“按揭”。在银行的支持下,“枭龙”可实行分期付款,有三年、五年、七年期。客户付了首期款以后,就可以使用飞机,然后再陆续还款。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际武器市场上,这种做法无疑是有风险的。晏翔也承认这一点:“市场是我们最大的风险。” 显然,“枭龙”的市场前景,远不止是技术问题,而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国与买方的关系和稳定的国际环境。 至少从目前来看,投资方有理由对它的前景较为乐观。杨春澍说,这架飞机是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开发的,中国有关方面也非常关注它的技术状态和研制进展。目前首飞的飞机主要是按照外方要求研制,但今后会根据我军的要求进行研发。 由于“枭龙”并不代表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并且到定型及批量装备还有一段过程,因此外界一度担心是否会出现一面世即过时的尴尬。 晏翔和帅朝林对此尚不是很担心,他们希望“枭龙”能有20年的市场寿命。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第3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