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五号专题 > 正文

发展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ABC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4日09:53 新浪科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正与日俱兴。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是高新科技产业,航天科技产业是高新科技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航天科技及其产业无疑是发展知识经济所必需的。中国航天应该无愧于这个时代,率先实施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仅就发展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机遇;制约航天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因素;中国航
天存在的主要差距;对策与措施建议等四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发展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航天高新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同样带来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尽管问题、矛盾和困难还很多,但机遇总是多于挑战,办法总会克服困难,事在人为,我们对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这是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的最大支撑和契机,并将不断地为之注入新的活力。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理论为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明确地提出:"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对高新科技的发展做了精辟的论述,这是包括航天在内的高新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动力。

  (三)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对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需求日益广泛而深入,特别是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而且要办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奥运商机为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还有,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这同样会给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带来商机;其次是中国加入WT0,对中国航天既带来机遇,也有挑战,对于高新技术的引进及高科技产品的购买会带来一定的好处,会有利于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

  (四) 40多年来,中国航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建成的设施、设备与技术手段,培养和造就的科研生产队伍,以及航天科技工业的组织管理经验等,都是其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发展的不平衡,加之知识经济发展的不对称和蛙跳特性等,将给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率先实施知识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机遇和希望。

  在此剖析制约航天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因素,力求理清影响航天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困难和问题,以制订有针对的、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

  二、制约航天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航天科技创新与整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其科技体制与教育模式非常适合工业经济时代的形势,对战后的日本迅速成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佼佼者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日本是处于模仿与改良时代,在机械制造、工艺、生产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连年出现"零增长"(增长不到1%),1997年甚至出现了石油危机以来未曾有过的负增长。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未跟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投入低于美、德、法,研究条件不如欧美,人均研究经费只有欧美的三分之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也低于欧美,科技体制与教育模式依然如故。类比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诸多方面,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是很成功的,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0的新形势下,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信息网络化日趋加剧,如不适时地进行改革、调整,也势必会落伍。

  从思想观念上看,优势感、等靠要、自我封闭与小而全、大而全等观念还比较突出,过多地欣赏自己的技术、人才、设施设备上那一点点有限的优势,相对缺少市场与竞争的观念,危机感、紧迫感尚显不足,还是习惯于搞小而全、大而全和肥水不流外人田,势必产生重复建设、重复研制、重复购置等现象,这些尽管是个别现象,但一定意义上讲还是根深蒂固的,也有其土壤。

  从管理体制上看,科研、生产部门隔离,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实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从运行机制上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的是行政命令、靠无私奉献、靠社会主义大协作。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法人单位都是存在决定意识,为了各自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受经济利益驱动,科研单位向产品生产方向延伸,生产单位千方百计地搞设计,各自扬短避长,使国家的宝贵资源得不到科学而合理的配置与利用,使之成为管理者手中的筹码,造成闲置和浪费,势必影响科技创新经费使用的效率,影响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与质量;由于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不顺畅,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造成科技成果整合周期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经济增长点培育难,形成规模经济更难,也大大地增加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度。

  时至今日,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距江总书记提出的国防科技工业建立竞争、评价、激励、监督四个机制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人事、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没有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吸引、稳定科技队伍并调动其积极性的矛盾突出,尤其是优秀的年轻的科技人员的吸引稳定的问题更突出,没有一流的人才就难以创造一流的业绩。

  (二)投入的不足与投向的某些偏颇而影响投资的效率。发展航天科技及其产业一靠政策、二靠人才、三靠投入。仅就投入而言,国家对研究与发展投入的经费,1996年,我国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而美国占2.45%,整个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显然比较少。从各国对航天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看,1982年至1987年世界各国大体上保持一个平稳的水平,美国最高,约为0.5%,英国最低,约为0.03;法国约占0.1%,德国和意大利约占0.05%;日本约占0.04%;前苏联没有公布投资比例,但不会低于美国。冷战结束后,美国在1991年的航天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6%,独联体约为0.25%、法国约为0.162%、日本在90年代初航天投资比例大幅度增加,1993年达到了0.06%,我国的航天投资无论是相对值还是绝对值都远比不上欧美和日本。

  不仅是投资不足,而且投资的利用率也不高。目前,我们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型号研制与批生产经费、预先研究经费、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基础经费和事业费,前四项统称科研费,由于事业费严重不足,科研事业单位的企业化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实际上是科研费与事业费合并使用,科研费直接用于项目的也只占40~60%。

  从经费的投向上看,有四种情况值得研究,一是科研经费还没有明确用于激励科技人员的比例,科技创新与整合的主体是科技人员,是起主导作用的,如果把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力挖掘出来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于激励的钱会超额回收;二是技术应用开发、中试、批产的投入太少,尤其是中试、批产的经费投入更是少得可怜,我们的科研费主要用于基础科技和应用科技开发,从航天科技工业的情况看,科研经费主要是用于军品,至于民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中试、批产等,基本上搞事企业单位自筹,这些单位大多数无此能力,尤其是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弱,处于三线地区的事企业单位情况更为严重,负债累累,历史包袱沉重,社会负担多,人员臃肿,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发工资都困难,无法筹措资金搞研究开发;三是科研经费少,但重复研制的问题没有解决,加上其他实际问题的困扰,投资分散、撒胡椒面的问题屡见不鲜;四是在技改经费的投入中,基建部分的比例偏大,影响技术设施设备与手段的改造,难以提升技术水平,程度不同地影响技改经费的效益、效率。

  (三)贡献、价值评定的失衡及与分配的脱节,是导致吸引、稳定科技队伍及调动积极性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国防和科技等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和国防离不开科技,科技在竞争中是起关键作用的,斗争的焦点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中国航天普遍推行了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等措施,也在逐步实行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这些措施在吸引人、稳定人、留住人、调动人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应该看到,科技人才的稳定与流动是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且国家的政策环境是鼓励科技人才流动,只稳不留是不行的;另则是我们的措施力度,尤其是在待遇上还无法和外企、合资企业及私营企业相比,一些单位需要的、优秀的、高素质的科技骨干照走不误,希望流走的人员却走不了。

  在科技人员贡献与价值的评定上,还没有建立科学的、完整的考评指标体系,国家目前所实行的评选国家级优秀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等,还有各种基金奖励,科学技术奖励等,奖励的金额不算少,但受奖的人数有限,产生的推动和影响也必然有限;更值得注意的是,评选的标准和条件难以掌握,行政职务和技术领导职务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权重仍很大,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在解决技术关键中确有突出贡献者,也难得上述殊荣,因此,往往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市场化的分配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年薪制和期(股)权激励机制以及知识产权等也只处于试行阶段,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按业绩、贡献形成利益分配的差距,通过利益分配的差距激励业绩、贡献的提高,进而提高效率、效益,这样一个闭环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还没有形成。

  (四)国外高新科技及其产业冲击着我国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我国的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经过40多年的创建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也有限,特别是在材料、工艺、电子元器件、微电子等基础技术方面也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正是由于这些综合原因,使我国的航天高科技产品在性能、质量与可靠性、长寿命、低能耗等方面,都还竞争不过发达国家。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后,对中国的影响会日益明显,中国会加速融进世界,中国航天融入世界航天,接受世界航天市场竞争的考验是大势所趋。就航天而言,同样存在着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趋势,国内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和自主性都将与日俱增,国内航天市场被外国挤占得危险在增加,中国航天已占领的国际市场也存在被挤出的威胁。

  就我国的通信卫星市场而言,现有的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无论是转发器的数量、波段的种类,还是寿命,都难以同欧美的通信卫星竞争,目前在亚洲乃至世界通信卫星和在轨的转发器都是供大于求,中国航天欲占领和夺回国内通信卫星的市场尚需时日。

  再如中国运载火箭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受政治、外交、技术、商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举步维艰,再加上我国的应用卫星短时间内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们只能发射外国的卫星,就更增加了运载火箭实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难度。

  还如与航天科技及其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电子技术产业,我国已于50年代后期开始晶体管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当时的美国、日本基本上是同步的,而后来由于诸多原因我们落后了,落后必然被动,一步被动,步步被动,自70年代后期我们几次试图赶上,引进的技术和生产线不算少,可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微电子技术上不去,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就困难。目前我国的微电子、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等方面的企业,要占领和巩固中国国内市场难,进入产品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更难。所以,我国包括航天在内的高新科技及其产业受到世界高新科技及其产业的挑战是严峻的,甚至会带来冲击。

  三、存在的主要差距

  (一)技术性能与品种配套等方面的差距。就我国的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应用卫星等系统而言,无论是战术技术性能、品种、数量,还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仅与航天技术比较发达的美国、俄罗斯是相形见绌,就是与欧洲航天局有关成员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也有一定逊色。仅就各类应用卫星及其他航天器的发射次数而言,俄罗斯(含前苏联和独联体)已近3000次,美国已达1000多次,法国阿里安的运载火箭也已发射100多次,,而我们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共才发射60多次;就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而言,俄罗斯的能源号低轨道运载能力达105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9t;美国的大力神4的低轨道运载能力达22t;法国的阿里安5低轨道运载能力达18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6.9 t;而我们的长征二号E低轨道运载能力为9.2 t,长征三号B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1t。就航天与深空探测技术而言,苏联自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发射了第十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后,又成功地研制和发射了上升号、联盟号、联盟T号、联盟TM号载人飞船,已达百余次;还研制了进步号载货飞船,发射了17艘;其他还研制和发射成功了礼炮1号至7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和多种行星、宇宙探测器;美国在载人航天和宇宙探测上更是名目繁多,成就卓著,自1961年5月5日,水星-红石3号飞船成功实现亚轨道载人飞行后,又成功地研制和发射了双子星座号飞船、阿波罗号飞船等,阿波罗号飞船进行了7次登月,还成功地研制和发射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和4架航天飞机(另有一架挑战者号失事),航天飞机进行了约80多架次的飞行。至于各类星际探测器多达十几种,所以,有人称中国为"航天大国",着实是从相对意义和发展的观点而言,实际上和美、俄相比,甚至是欧洲航天局相比,我们确实还不是同一"集团"的。

  (二)应用卫星"短腿"明显,不仅影响航天效益的发挥,也掣肘着运载火箭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就应用卫星的品种而言,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照相侦察卫星、电子情报卫星、海洋监视卫星、预警卫星、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等,美国和俄罗斯是应有尽有,"星罗棋布",配套齐全,体系完整。1990年时,苏联就有160颗卫星在轨工作。每类卫星又根据不同用途研制了若干种,且经过几代的沿革、发展,性能先进、寿命长、质量与可靠性高。以通信卫星为例,同样质量的通信卫星,我们转发器数量和寿命都只是美国通信卫星的一半,那就是人家的一颗卫星相当于我们的4颗东方红3号中容量通信卫星。我国目前已经研制和发射了通信广播卫星、气象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等。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了17颗,成功回收16颗,各类卫星总共发射还不足50颗。在技术水平、长寿命与高可靠、建立长期稳定运行和应用系统以及品种齐全配套等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差距。

  我国的应用卫星事业成就确实辉煌,也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这还不能满足这些方面对应用卫星广泛而急迫的需求,有些只好购买外国的卫星或租用转发器。现在我国有些已建成多年的卫星站只好接收外国卫星的信息,实为中国应用卫星事业的遗憾,由于应用卫星进入不了国际市场,我们的运载火箭的商业发射服务只能发射外国制造的卫星,必然增力难度,要受制于人。

  (三)导弹武器系统在建立完备的攻防体系,一体化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等支援保障系统,以及导弹武器系统中一些先进精良的技术,如:精确制导技术,隐身、防护、伪装、机动、隐蔽等提高生存能力的技术,先进突防技术,电磁战技术,先进的弹头、弹药技术,夜视技术等,都还有差距,这些都影响了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发挥,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决非易事。

  (四)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制造、工艺、检测与测试等设备与技术手段;科技创新的速度,水平以及科技创新成果的储备数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等,与世界航天科技及其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都还有相当差距,尤其是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经济、科技、工业等基础,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航天要跻身于世界航天技术先进水平的行列,继续占有一席之地,保持发展势头,实在是艰巨而复杂。

  (五)中国运载火箭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处境艰难。运载火箭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受制于政治、经济、技术等诸多因素,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遏制中国航天进入世界,竭尽全力占领中国国内的航天市场,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既定的一贯政策。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引进,同样都要权衡政治、经济、技术的利弊得失。中国航天运载火箭在技术上同美国、俄罗斯、法国的运载火箭相比,还有某些差距,尤其是在发射次数的考验上,无法与之抗衡。我国运载火箭价廉的优势已不再明显,特别是我们的商业保险比例远高于美、法、俄,更削弱了我们在经济上的竞争力;我们的应用卫星短时间内还很难进入国际市场;我们的运载火箭只能发射外国制造的卫星,这在技术协调便易上、经济上都降低了竞争力,所以我国的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是步履维艰,很难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市场份额,中国航天走向世界并非易事。

  四、对策与措施建议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而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增扣,并将达到90%,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资产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逐步让位于知识资产和掌握、创造、生产应用知识的人才资产。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标志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作为高新科技及其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中国具有一定发展势头的航天科技及其产业,其地位和作用无疑是重要的。

  (一)从系统工程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实际出发加强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组织的领导。航天科技属高科技范畴,具有其他高新科技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具有系统工程性强、研制周期长、协作面广、风险高、投入相对多、学科和专业覆盖面大、带动性和辐射性强而广等特点,且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比例大,新、难、尖、精技术比较多,其大型航天工程多涉及到国家整体与全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

  正是由于航天科技及其产业具有这些特点,目前又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因此,对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组织管理,既要考虑市场经济的规律与规则,又要适应指令性任务的特点,实行集中统一的决策。

  (二)关键是抓好科技创新与整合。21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围绕着经济、国防、科技和科技人才的竞争将愈演愈烈,高新科技及其产业则是这一竞争的焦点,航天科技及其产业是高新科技及其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这场竞争中的一个制高点和桥头堡,要攻占这一制高点和桥头堡,关键就是抓好科技创新及整合。

  首当其冲,应抓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按照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科技体制调整、改革,使游离于企业与市场之外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和市场,使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是要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新的体系必然要采用新的机制,对于新的科技工程项目,包括型号工程项目、预先研究项目、技改工程项目、新的批产任务,经过中试后可望形成批量生产乃至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采用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办法,组织精干高效的科研生产实体,也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办法,组织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避开原来的臃肿机构和沉重包袱,轻装前进。尤其应该解决的是关于知识产权和专利问题,使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贡献得到公认和利益体现。

  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缩短科技创新与整合的周期,提高科技创新与整合的质量与水平,尽快实现高新科技的产业化,这是抓科技创新与整合的目标,也是摆在航天科技工业面前重要、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强调的是,要统筹兼顾,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提高产业化环节的投入比例。整个工作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研究与发展;另一部分是科技产业化。研究与发展包括基础科技研究和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两部分;科技产业化包括技术应用开发、中试和批量生产,按国外统计资料表明,这三个阶段的投入比例为1:10:100。从中国航天的军民品投入情况来看,都存在着产业化环节投入少的问题,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研制、轻生产。民品的投入情况更差,不仅研究与发展部分很少,产业化部分更是少的可怜,基本上是靠企事业单位自行筹措,而我们的企事业单位自身能力有限,很难予以投入,所以必须加强产业化环节的投入。

  (三)制订震动性大、显示度高,切实可行的航天科技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航天的创建与发展史就是制订完善发展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的历史。50年代中期,国家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的第37项是《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正是在这一规划下,才诞生了中国的导弹与航天科技工业,才有了自行设计的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等航天型号的研制成功;60年代中期,中央专委批准了《1965-1972年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这一规划的完成,不仅使中国航天胜利地完成了第一代液体弹道导弹的研制任务,还为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技术基础;70年代中期,中央又批准了我国战略导弹与航天技术80年代前期的三项重点任务的规划,即"三抓任务",这三项重点任务的完成,使我国的导弹与航天技术跃上了新的台阶,并在某些方面步入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80代中期,国务院批准了关于研制新三星(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资源一号)、一箭(长征三号)和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的规划,长三甲的研制成功不仅提高了我国运载火箭的技术水平,其与长二E捆绑技术相结合,又研制成功了长三B,使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能力有了质的提高,新三星的研制与发射成功,拓宽了我国航天技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领域,并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90年代中期,国家制订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航天也制订了相应的计划和远景目标。目前,仍在进行这一规划的具体项目和目标的细化与深化工作。

  纵观所经历的5个年代中期所制订的中国航天发展规划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足可见制订发展战略、规划之重要意义。但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经得起实践检验,又有号召力、鼓舞力和震动大,显示度高的规划绝非易事,首当其冲是观念上的转变,发展战略、规划要由科研生产型转向其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型,使发展战略与规划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二,要处理好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与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关系,包括军用航天(导弹武器与军用卫星)与民用航天,国家指令性任务与民品三产,战略导弹与战术导弹,运载火箭与应用卫星,应用卫星与地面应用系统等,要处理好预先研究,技术基础建设与技改和航天型号研制的关系,科研生产与人才的培养、锻炼的关系等,都应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而且在不同的范畴和不同层次都要明确重点,以便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其三,制定规划既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考虑长远的发展,又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中国航天的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贯彻必要性与可能性相统一的原则,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分析,使规划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现性。其四,制订发展战略、规划中要贯彻领导、规划制订人员、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地听取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技术民主。规划制订中要进行多次的交换、比较、反复,使提出的规划更趋于科学和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领导者要适时而果断地进行决策。值得一提的是制订规划中必须充分认识大科学工程的牵引作用,实施大科学工程计划与实施高新技术攻关计划相结合,这是高技术产业化的必经之路。中国的"两弹一星"就是如此,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和"以任务带学科"等方针的指引下,围绕"两弹一星"组织了多项大科学工程,其对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与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对各行各业增加的产值和提供的就业机会难以计数。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等诸多大科学工程,就不会有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核电站、卫星通信、航天遥感等产业或行业的兴起,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行业、微电子行业以及玻璃钢行业、特种冶金行业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弹一星"的需求牵引。组织好、实施好国家级的大科学工程,就可以使我们在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全局上,宏观上的劣势变成局部领域的优势,利用大科学工程的载体,获得局部突破后,形成若干高技术产业,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学技术各专业学科的协调发展。

  (四)吸引、留住、稳定航天科技队伍,并调动其积极性。科技知识的创新与整合要靠人,造就高素质的科技队伍至关重要。事业吸引人、留住人是首要的,大多数科研人员最渴望的还是"英雄有用武之地",应为其搭建表演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国家适时地决策与开发大型航天工程技术项目,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

  我们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论者,我们在讲事业心和弘扬航天精神的同时,还必须按市场经济的法则改革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尤其是在分配制度上,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分配的调节作用,逐步推进市场化的分配。

  (五)增强核心竞争力,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国入世,中国航天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是大势所趋,中国航天应加速国际合作和实施跨国经营的步伐,一方面应大力引进外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技术和产品,为我所用,以节省研制费和提高技术水平。第二方面就是要对企业进行改革、调整、重组,按照军民品分线、分离、分立管理的原则,军品务求精干高效,民品走规模经济、规模效益的发展道路。第三方面大力开发知识含量高、技术附加值大的高科技产品,积极创造条件出口,从企业本身来讲,除加强科技创新和整合外,增强核心竞争力还必须加强财务、成本及质量管理,投入市场参与竞争的产品必须在技术性能、质量与可靠性、价格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随着跨国经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必须尽快建立开展电子商务的设施设备,培动人员,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实现政务电子化、商务电子化,以适应经营国际化的要求。

  (六)以发展高科技产品为重点积极参与和投入2008年奥运和西部大开发。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世界和历史赋予中国、赋予北京的一次机遇,2008年奥运要办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体现实时的最新科技发展,大力应用高新科技成果和产品。目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也正在向纵深发展,而且要持续50年,其重点也是发展高新科技及其产业。所以,中国航天参与和投入奥运、西部大开发与发展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发展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契机。中国航天参与和投入2008年奥运、西部大开发,必须树立在服务、贡献中求效益,求发展的指导思想,真抓实干,出成效,有所作为;其次是要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与计划,突出中国航天的特长,如计算机及其应用类产品、信息网络与智能系统类产品、应用卫星及卫星应用系统、环保用的机电算一体化产品,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服务等。

  目前,中国正在向工业化高潮挺进,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将处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的阶段,而且以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为主的服务经济也将开始萌芽。中国航天应顺应时代的大潮,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及其产业,为工业化高潮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兴起和服务经济的成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谭邦治)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任你邮20 赠上网卡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精彩爆笑,情趣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宝典,让你享受轻松开心生活!
  企业法律顾问考试冲刺辅导热报 还快乐互动学英语本色 考研&MBA冲刺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销魂而忘情的感受
带你步入性爱天堂
非常笑话
热辣精彩的短信笑话 绝对值得一试!
图片
铃声
·[花蝴蝶] 花蝴蝶
·[和 弦] 蓝精灵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僻牛皮癣治疗新天地
中医抗癌革命性突破
解放1.3亿糖尿病患者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节省85%广告费用
想到国外去上学(豫)
企业“零”成本推广
“占便宜”到底!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热辣经典
欢乐无限
结婚前,女方坦承自己的缺点:我的胸部不大,就象是2个…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