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裁减军队员额 中国开始新军事变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5日09:30 新华网 | |
2003年9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郑重宣告:中国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员额20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进行的第十次重大精简整编,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有舆论称,“以大规模裁减军队员额为标志,中国新军事变革的大幕正式拉开”。 世界新军事变革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裁减军队员额、调整编制体制,成为中国新军事变革的突破口 76年峥嵘岁月,76载风雨历程,人民解放军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其身后留下了一连串改革、创新和发展的足迹。 因势应变,与时俱进,就兴旺发达;因循守旧,停滞僵化,就衰亡败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此,一支军队也是如此。 对于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的新军事变革,我国军事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是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开始出现的,是以安全态势演变为动因,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动力,以军事观念转变为牵引,以军事体系调整为中心的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军事变革,涉及军事理论、军事战略、战争形态、作战思想、指挥体制、部队结构、军备发展、国防工业等各个方面。 军事专家认为,这次波及全球的军事变革,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中关键阶段需要50年~60年的时间。高新技术与武器装备结合──形成新的作战系统──改变军队组织体制──提出新的作战理论……要完成这样的过程,必须反复试验论证,不断完善改进。并且,军事变革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和物资消耗,多数国家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这种高支出,一般只能分阶段逐步投入。同时还会受到技术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其变革过程将是长期的、复杂的。 推进当代中国的军事变革,刻不容缓。江泽民同志多次告诫全军,要充分认清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要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裁减军队员额、调整编制体制,成为中国新军事变革的突破口。 进一步压缩军队规模,有利于中国集中有限的战略资源,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 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深刻地体现了战争形态正进一步向信息化战争的方向转变。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先后使用各种卫星90余颗。这些卫星每天经过伊拉克上空十余次,与各种预警机、侦察机以及地面侦察装备联网,构成全天候、全时空的立体侦察监视体系。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美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主体。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共投放各种精确制导武器15000多枚,占总投弹量的68%。 一场战争所体现出来的趋势,比战争本身的胜负更加重要。在未来战争中,军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中国军队目前正面临着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使命。 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也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必须按照实现信息化的要求,科学确立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具体步骤。 然而,军费供给不足,是新军事变革中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军队普遍遇到的难题。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国防费用占GDP的比例一般都在2%~4%,而我国只占1.5%左右。以2002年为例,我国防开支为1694.44亿元人民币,约合200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6%左右。我军费大部分用于250万人员的生活费、活动维持费,用于装备和训练的相对较少。 高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购置费和维修费成几何级数上升。解决军费供需矛盾,让有限的军费带来最大的效益,其最佳思路是减少人员数量,提高军队质量。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是人民军队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军事变革对军队规模的要求是合理、适度、够用,中国军队员额从250万减少到230万以后,将更可能使有限的战略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发挥出更大效益。 大规模裁减员额并非仅仅“减人”,其实质是对军队现有体制编制的结构性调整 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必须贯彻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只有深入研究高技术战争对军队体制编制的影响,着重解决领导指挥和管理体制以及部队编成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体制。 ———军备体系的变革是新军事变革的重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和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装备,我国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原因,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总体上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面对这样的形势,人民解放军正在采取超常措施,坚持走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的路子,以实现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军制体系的变革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目前世界各国军队总的发展趋势是,陆军的比例在缩小,高技术兵种的比例在增大,新的高技术兵种相继出现。天基反导武器、反卫星武器等空间武器的出现,促使了“天军”的建立。计算机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网络攻击部队”和“网络防御部队”的建立,“网军”也呼之欲出。 ———指挥体系的变革是新军事变革的关键。有了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有了配备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士兵,如何使其发挥最大的战斗力,正成为各国军队指挥体系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现实向中国军队提出了三军一体、诸兵种一体、全系统一体合成指挥的新要求。我国军队诸军兵种各自为政的传统观念、传统模式正在被打破,建立诸军兵种联合指挥体系已是大势所趋。 人民军队裁减员额20万,对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既定方针。军事专家认为,“中国特色”有两层涵义:一是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二是国防建设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主动宣布裁减军队员额20万,就是这两层涵义的集中体现。 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军队内部结构,增大高科技含量,加强综合集成建设,逐步建立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体制、编制,是加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和更好地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提高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中国裁减军队员额不仅是出于对自身军队建设与发展的考虑,还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坚定立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天下仍不太平的今天,中国发展国防力量完全是出于防御目的,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军备竞赛,也不以任何国家为作战对象。此次主动宣布裁减军队员额20万,再次向世界昭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真诚地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社会的稳定。 “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此次裁军之后,中国军事力量的规模虽然出现一定程度的压缩,但战斗力必将得以提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定能进一步增强! 资料链接: 人民解放军的九次重大精简整编 第一次精简整编:1950年6月,全军参谋会议精简整编方案中规定全军员额精简为400万,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 第二次精简整编:1952年1月,毛泽东批准《军事整编计划》,全军总定额缩减至300万人左右。 第三次精简整编:1953年12月,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决定,把全军整编为350万人。 第四次精简整编:1957年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3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 第五次精简整编:1975年6月24日至7月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3年内将军队减少60万人。 第六、七、八次精简整编:1980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1982年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决定军队进一步进行精简整编。1985年5月底6月初,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 第九次精简整编: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宣布,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文/李宣良)(来源:半月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