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版治河全书首现天津 全国独此一套(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5日23:35 天津青年报 | |
《治河全书》中运河北京至天津段 -本报记者黄卫 当前天津最大的工程是什么,肯定是正在进行的海河开发改造。这项全市瞩目的世纪工程为天津再一次腾飞开创了辉煌前景,天津的母亲河即将焕发新的容颜。 就在海河开发工程如火如荼进行时,天津图书馆传来令人激动的消息,该馆历史文献 ◇呈献康熙古书如新金镶玉 走进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工作人员从保存严格的古籍书库中将这套古书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 掀开古书的外盒,《运河全书》四个大字跃然纸上,文献部主任李国庆谨慎地从书的下脚处掀起一页,记者注意到,虽然这是一本距今200多年的史书,纸张依然保存完好,一点没有发旧变黄。令人奇怪的是,书页的正文里面还衬着一层宣纸,而且宣纸上下多出正文近1厘米。李国庆一边给记者翻看,一边解释说,这本书是当时的河道总督张鹏翮呈献给康熙皇帝的进呈本,所以制作精良,正文书页再衬以宣纸,名为“金镶玉”:“金”是指正文原件,“玉”是指所衬的白宣纸,属于档次极高的装帧书籍。 ◇海河画卷舒展天津老风貌 据李国庆介绍,《治河全书》是反映当时大运河全程的一本水利河道情况汇编,大运河的两端———北京至杭州的全程水域流经之处全部归纳描绘在内,天津作为大运河重要的流经区域,不但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而且当时的天津水域在运河全图之中充分体现,通过画师的画笔,清朝时期的天津风貌清晰地跳入记者的眼帘,其优美程度不亚于宋朝的《清明上河图》。 从画中可以看出,以香河县为界,运河进入天津界内,在一转弯处,现在属于武清区管辖的河西务,作为进入天津的大市镇盘踞在此。画中的河西务只有三面城门,临河之处没有城门的设置,验证了驻在河西务钞关的特殊性。离河西务不远,就是武清县,画中的武清县是个长条形的县城,县城之外有一些散落的村庄。蜿蜒曲折的运河进入天津后,在三岔河口交汇,四四方方的天津城东门外紧邻海河,除了东门外绘有许多房屋以外,其他三个城门外没有任何房屋,显示出东门作为水陆码头的优越性。在东门的河中,有两艘漕船在河中行驶,海河作为大运河的运输枢纽的功能从对两艘漕船的描绘彰显而出。另外,天津有名的望海寺,娘娘庙,小圣庙在画中也有出现,可见这几处建筑的历史古老与重要。画师精巧的描绘与一些天津的老照片比起来,更增添了几分天津历史文化的韵味。 ◇画技高超地图国画相融合 “好!太好了!”看到运河全图,天津著名书画鉴定家、天津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崔锦先生非常兴奋。崔锦戴上眼镜,凑近画卷仔细观看,边看边赞。崔锦对记者说,“这整套图画连起来足以与《清明上河图》相媲美。它不仅反映了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也反映了运河沿岸的风光和地理特色。画工精致,颜色丰富,典雅大方,是一件难得的地图结合绘画的作品。” 崔锦介绍说,总体来说,运河全图属于地图的绘画方法,但又夹杂了国画的内涵,里面的风景描绘即是采用了国画的技巧。这套地图从全貌上反映了大运河的走势,河流有宽有窄,肯定不是随意画成,因为将来的治理要根据这个图来决策,所以在河流以及地理位置的绘画上,肯定有一定的比例。但究竟这个比例与现代地图的测绘有多大差距,还需要具体的比较。 “从绘画的角度看,这套地图最大的绘画技巧是运用了‘界画’的技巧。”崔锦解释说,“在这套图中,有许多城镇的描绘,这些城镇横平竖直,甚至连城墙上的城墙垛口都描绘得井井有条,这就是‘界画’的技巧。在中国的绘画技巧中,有一种画要拿着界尺一边打线,一边绘画,所以画出来的作品才能够有序,不像国画那样大笔一挥就成了一个村庄市镇。运河全图中的天津城以及其他市镇都体现了井然有序的特点,如果不是采用‘界画’的方法,是决不可能画成这样的。”崔锦先生认为,从这幅彩绘的运河全图可以看出,过去的绘画用料非常讲究,彩绘都采用矿物质颜料,时间再长也不变色,所以很多年后,依然栩栩如生,实为收藏界的一大幸事。 ◇百年古书“引黄济津”见雏形 从元代到明清,天津一直是漕运的转运中心,货物的集散码头。东南沿海的运粮船必须在天津换为内河船只,才能把粮食运往北京和北方地区。康熙曾有三个心愿———“削藩、收复台湾、治理河道”,首都需要的物资全部要由南方和北方的其他地方运来,大运河是最方便快捷的一条途径。因此,保障大运河水道的安全畅通是康熙皇帝必然要做的事情,所以派人全面调查大运河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史》、《问水集》等典籍中详细记载了明、清重点治理京杭大运河的策略,主要有四:一是找准分水地点。元代在济宁会源闸分水,由于元初至明初,黄河经常北决,泥沙向东北淤积。会源闸分水不当,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下,实施南旺分水,遏汶水至此,六分北注,四分向南,成功地解决了缺水问题,使漕运得以畅通。这可以说是“引黄济津”的雏形。二是解决黄河和运河分离的问题。因为淮阴至徐州间借黄行运风险大,明清两代,为避开300余公里黄河之险,终于开凿了大约同样长度的运河,使黄运分离。三是对江淮间的运河,以开挖月河的方法,使湖漕分离,以避诸湖风浪。四是解决运河与黄河的交叉问题。因为黄河高、运河低,为缩小黄运之间的水头差,而采取弯道,故有“三湾顶一坝”之说,今淮阴西南的一段运河,与黄河之间就变成“之”字形弯道,同时在淮安与马头镇之间不断开凿引河,以人力、畜力牵挽,漕船才能出闸过黄。以此来看,《运河全书》也体现了“引黄济津”的思路。 ◇未解谜团如何流落到民间 据李国庆介绍,这套《运河全书》共24本,完成于康熙四十二年,是康熙皇帝钦定的书名。按照常理,这本书完成后一定要呈现给皇帝御览,然后作为档案存入宫中,而且还要打上藏书印记。但这套书上根本看不到皇家藏书的印章,有的只是“雪斋经眼”的朱文方印、“宝贤堂”的朱文方印以及“善本鉴定”和“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书之章”的印记。除后两个印记是现在的天津图书馆藏书专用章以外,前两个印章的来历无从查考,也就是说,这本书因何流落到民间,怎样流落到民间无以得知,至于康熙是否看过这套书也成了一个谜! 李国庆说,《治河全书》第一卷中有一些记录可以反映成书后的情况。一段河道总督张鹏翮的话证明当时这套图书确实呈现给了康熙皇帝。张说:“为遵旨恭进治河上谕事,宜仰祈睿鉴,数下史馆编辑成书……臣前于康熙四十年正月二十七日,题请将钦颁上谕,奉旨着臣撰辑呈鉴,兹谨汇集编写,敬以康熙二十三年圣驾阅览河工之日为始,共计《上谕》二卷,《事宜》二十二卷,恭呈御览。仰恳皇上敕下史馆,如式编辑,钦定书名,与《荡平方略》并行刊布,用以昭示臣民。”如他所言,《治河全书》呈献给了康熙。但从故宫博物院的大内档案中却查不到相同的这套图书,也没有记载是否收藏。而且,这套书与《荡平方略》后来也没有刊布,实在让人纳闷。记者经过多方打听,国内图书馆都没有发现这套图书,使这套《治河全书》成为了善本中的“善本”。 对于《治河全书》的来历,崔锦先生有这样的分析:第一个原因是,《治河全书》呈现给康熙后,被宫中的人弄丢了,后来由于康熙皇帝没有向全国推广这套书的意思,也就不了了之。这套书流入民间后,落入“雪斋经眼”的朱文方印、“宝贤堂”朱文方印的两个藏书主人手中,最后在某个时间里被市图书馆收藏;另一个原因是,河道总督张鹏翮可能手中有多套《运河全书》,因为他不可能只绘制一套,所以除了献给皇帝的以外,他的手中至少还有一套《运河全书》。现在图书馆馆藏的这套书,有可能是从张鹏翮手中流落到民间的。而大内的那套书有可能在清末以后,由于时局的变化,被毁坏了,故此故宫里也查不到档案。 ◇专家建议制成壁画飨市民 天津图书馆发现《治河全书》后,引起了有关方面人士的极大关注。“天津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枢纽,应当让所有天津人都看到当年的美景。”崔锦建议说。 天津古籍出版社编审许幼珊先生表示,这套图书不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它的画工相当精湛,如果将所有的图页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复制下来,印刷成书。现在海河开发为海河沿岸增添了秀美的风光,如果将画中的大运河搬到海河边,绘制成壁画,岂不更是一绝?天津人对于家乡历史的变迁,一定会了解得更加深刻。 张鹏翮是谁 字运青,四川遂宁人。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二十八年,授浙江巡抚。三十六年,迁左都御史。三十七年,迁刑部尚书,授江南江西总督。康熙倚仗张鹏翮治河,谓鹏翮得治河秘要,谕大学士曰:“鹏翮自到河工,日乘马巡视堤岸,不惮劳苦。居官如鹏翮,更有何议?”雍正元年,授武英殿大学士。雍正三年,卒,加少保,命于定例外加祭,汉堂上官、科道皆会赐葬,谥文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