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02年度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30日13:14 中国三峡工程报 | |
□ 本报记者 彭业华 通讯员 王启胜 记者前言 吴良胜最早对三峡的概念来自于小学地理课。他清楚地记得,给他讲三峡知识的 是一位姓胡的女地埋教师。后来在葛洲坝,他一干就是十年。三峡工程一开工,吴良 胜就到了 ■从小受父亲影响 有人说,吴良胜是个工作狂。他自己说,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得热爱这一行。对 工作的热爱是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吴良胜的父亲是汉阳县李集区李河公社红星大队的 党支部书记。通过吴良胜的介绍,我逐渐了解到他父亲的一些情况:17岁参加工 作,文化不高,从土改一直到1982年,他一直是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在吴良胜的记忆里,父亲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带领全队的人下地干农活儿;每天 晚上总是回来很晚,往往在睡梦中才依稀听见父亲回家的脚步声。 吴良胜一到施工现场就会忘掉一切。无论是三峡右岸偏岩子开挖施工料场,还是 在二期围堰拆除施工中,他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有时候,吴良胜所在的电 铲队人手不够,他主动顶班上机操作。施工现场每到放炮要转移电铲避炮,这时候就 需要人手帮忙拉电缆,放完炮后电铲回到施工点又得移电缆,吴良胜每次都主动协助 操作人员拉电缆。按说,吴良胜这时候大小也是个“官儿”——电铲队队长,有些活儿只 要他指派人去干也就成了,吴良胜没有那么做,用他的话说,电铲队的人手少,活儿 累,他不忍心再给别人增加负担。 ■顶住违章指挥 吴良胜在电铲队当队长的时候,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场地开挖。1999年9 月13日,吴良胜在405号电铲值夜班,现场施工员指挥他去开挖掌子面。吴良胜 在察看了施工现场后提出,开挖面光线微弱,悬着的巨石没有及时处理掉,现在开挖 会造成事故隐患。 施工指挥找来经理,给吴良胜施加压力,要他马上开挖,吴良胜犟脾气马上上来 了,不管你找谁来论理,今天就是不能开挖,出了安全事故谁都担不起责任。 第二天,开挖面悬着的巨石处理完后,吴良胜才开始实施开挖。 ■哪里需要他就到哪里去 2000年初,二期工程泄洪坝段浇筑深孔,急需大量的拼装模板,当时吴良胜 患有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他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拼装模 板。 在吴良胜的带领下,10多个工人克服困难加班加点,没有起吊设备,就肩拉人 扛、人工拼装,连续奋战7个月,满足了深孔混凝土浇筑立模的需要。 1997年8月,吴良胜被分配开405号电铲,这对于长期开索铲的他来说是 从头做起,吴良胜愉快地接受分配,他在技术上主动向内行请教,严格按操作规程操 作,很快掌握了电铲的操作技术。不久,吴良胜被分配到电铲队当队长。开始时很多 人不买他的账,认为他不懂电铲业务。安排工人开电铲时,别人不干,吴良胜就亲自 开电铲,亲自拉电缆,并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从那以后,电铲队的人都认为他是 块料,肯学肯干,由轻视他转变为尊重他。 ■老设备创新效益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做为电铲队长,如何使老设备创出 新效益?吴良胜说,那就是要提高职工的业务和技术素质。为此,他采取了三条措 施:一是合理排班,实行“三带”,即以老带新,技术高的带技术低的,党员带群众; 二是划清责任界线,明确当班的责任目标,各负其责,奖罚分明;三是严格按“十字” 作业法对机械进行维修保养,严格交接班制度。 2002年元月中旬,一公司三峡建设公司承担了左岸下游围堰施工任务。吴良 胜把该项目作为确保2002年实现三大目标之一——“七一”破堰进水的一项重点工作 来抓。他动员全队职工认清形势,锁定进水目标不动摇,在施工中大力开展“两创一 保”劳动竞赛活动,后来,电铲队参战的三台电铲三次获得劳动竞赛优胜奖。 吴良胜带领的电铲队敢打硬仗,他们克服施工部位钢筋混凝土基础多、防渗墙 多、开挖难度大等困难,以进度论英雄,以安全论水平,吃饭不停车,层层落实责任 制,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全队上下相互协助,抢晴天战雨天,日 夜奋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施工阶段,吴良胜将行李搬到电铲上,吃住在现场。 吴良胜不但会干,而且会算。他在成本核算上胸中有数,以要素工资促设备管 理,每月根据公司下达的成本指标组织生产,教育职工人人学会算账和当家理财,过 去用料大手大脚,现在用多少领多少,自觉做到修旧利废。由于措施得力,管理到 位,土石方开挖方量逐月上升。2002年元月份完成9.17万方,2月份完成1 6.48万方,3月份完成31.7万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