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梦中的江南水乡--透视国庆江南古镇旅游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5日10:36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10月5日电(记者 肖春飞 李灿 冯源)国庆长假,江南6大古镇周庄、乌镇、同里、西塘、甪直、南浔,一如既往,游人如织。去年一年,6大古镇接待游客总数超过790万人次。一个周庄,接待的游人与北京的故宫、八达岭长城不相上下! 古镇旅游之热,颇为耐人寻味:既非名山大川,也不是历史古迹,只不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橹声欸乃、扁舟咿哑——人们追求工业文明时代的物质,却留恋农业文明时代的 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江南古镇,环境优美,清风明月,推窗即得。 “坐在树阴下,感受从回廊里透过的风,真是一种享受。那时候没有空调的概念,先辈人的建筑设计却让他们的住所冬暖夏凉,真正达到了与自然的和谐。”在同里镇退思园,来自香港的孙存益在古树下听风冥思,很惬意地品味着这座百余年前的私家园林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要是有时间,自己能来这里住上一星期就好了”。 面对拥挤的车流、狭窄的住房、被污染的水与空气、被电线与高楼割裂的天空,在都市人的眼里,江南古镇上的枕河人家,是如此温润雅致、自然。来自北京的一对夫妻赵晓月和刘悦为同里古镇而痴迷,赵晓月感叹说:“这就是我的家!真有住在这儿不走的念头!” 这种感觉甚至是跨国界的。西塘镇旅游公司接待部经理怀红霞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法国记者小时候住在一个古堡里,门前有一条大河。他来西塘采访时,流连忘返,“像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到乌镇来体会杭州的历史”,杭州人纷纷组团来乌镇旅游,回味自己的童年。在一些百年老屋前,中年人会指点着屋子,动情地告诉孩子:“以前你父母就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老年人会在乌镇的古屋前,想起往事,见景思情,老泪纵横…… 许多年前,尚未成名的陈逸飞将无名的周庄双桥画入自己的画中。这幅画后来轰动世界,它的名字就叫作“故乡的回忆”。 人情味的世俗生活 对游客而言,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古镇的“形”,更重要的是古镇的“神”,是“小桥流水”之外的“人家”——江南古镇蕴含着的传统的文化趣味和处世哲学,一种在大都市难觅的富于人情味的世俗生活。 西塘旅游局的怀红霞说:依托老房子,追求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诚的情感,这是古镇游的神韵。西塘人有什么红白喜事,隔壁邻居都会自动前来帮忙招呼;至今,这里还可见夜不闭户、互不提防的民风。 “对亲情的追求,可以说是深藏在一个人的基因里,无论这个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深夜,在周庄著名的双桥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散去后,古镇沉寂下来,灯火如豆,犬声隐约,远处有人纳凉聊天。一位来自北方大城市的游客不胜感慨。 在商业交易中带上浓浓的人情味,是江南古镇的共性。游客刘悦说,在同里,一位老奶奶招呼她尝尝特产芡实粥,“老人家的口气很自然,那种感觉完全不像是做生意,倒像是我们认识了许多年,邀请到邻居家吃点东西一样……” 廊棚是江南古镇的特有建筑,尤以西塘闻名。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廊棚顶的一面与房屋接连。建廊棚的初衷就是使商家贸易、行人过往免受日晒雨淋之苦。西塘的廊棚,把整个镇都连起来了,雨天不用带伞,在镇上走一圈,衣服也不会湿。 廊棚既是个人空间的延伸,更是集体搭建而成的公共空间,利己利人。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将廊棚称为西塘“儒商文化的见证”。这种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如今在江南古镇仍随处可见。 在西塘,我们还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古镇上“又一村”饭店总给用餐的客人送一包薰青豆。一次来了位荷兰客人,薰青豆不巧送光了,老板娘张国英叫客人留下地址,事后真的将一包薰青豆寄去了荷兰——尽管费用已经超过了餐费。 因失去而显的珍贵 1989年,周庄卖出了第一张旅游门票,那时一张门票的价格是6角钱;到2002年,周庄一年的门票收入已突破1亿元。其他古镇的旅游收入也在年年上升。 十几年来,中国人的旅游热点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人造景观走向没落,而原来看起来破破烂烂的水乡古镇,却凸显出非凡的旅游价值。其中,有因生活水平提高而引起的审美品味与精神需求的变化,也有不可忽视的江南古镇资源的日益稀缺。 “失去了,才觉得珍贵。”复旦大学旅游系夏林根教授说,“这十几年来,拆老房子的速度太快了。”夏教授的老家即是如此,隆隆的机声中,曾经的小桥流水消失了,古桥被拆,小河被填,代之而起的是一样的柏油马路、一样的“火柴盒”楼群、一样的商场、一样的集市……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江南古镇的踏访。经实地勘查,他认为有50余个小镇极具保护价值。当时,中国经济建设骤然发力,而江南又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城镇建设快马加鞭,纵使阮仪三心急如焚,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到处拆旧建新。6大古镇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除当地干部群众的保护、专家的呼吁,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们地处水网分割之中,交通不便,开发滞后。 如今,仅存的6大古镇如何避免过度的旅游商业开发,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幸,旅游部门的开发思路开始回归古镇价值的真缔。周庄表示,要做好“人家”这篇文章,将观光型旅游逐渐过渡为休闲度假型旅游;西塘计划,为上海人建造“第二个居住点、休闲地”;同里也说,不追求甚至要控制游客数量,而注重游客的档次与停留时间……(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