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9日17:57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10月9日电(记者徐寿松、姜微)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正在告别向政府要饭碗的时代。如今,无论是女40岁、男50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还是失业青年,求职时首先直面的是市场而不再是市长。这是社会就业观的一大进步。但同时,一边是失业人群在苦寻岗位,一边是适合岗位的人选千金难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是各级政府之责。在劳动力供需基本市 面对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尽快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成为解决就业瓶颈的迫切之需。政府与其“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使人具备去竞争岗位或创造岗位所需的技能,让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就业服务成为政府致力提供的公共产品。近年来,上海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重要经验便是政府努力将就业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来经营。针对“4050”人员、失业青年、在校大中专生等不同人群的不同就业特征,搭好层次分明的职业培训服务体系,购买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成果,无偿提供给求职人群。同时,政府还投资搭建符合产业特征的公共培训基地,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当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公共产品时,闲散封闭的社会资源得以盘活,就业工作的新局面便渐渐打开。 将就业服务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来提供,还要求政府除了及时帮危济困外,要遵循市场规律,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在上海,政府并非大包大揽,而是搭台、出政策、搞服务,活跃在平台上的是各种社会角色。无论从培训信息的获取,到培训机构的竞标,还是受训人员的鉴定考核、竞争上岗,均采用市场化、社会化方式运作。职业培训不唯指标唯市场,目的是使受训者能经受得住职场的竞争与考验,拥有一份能够承当得起的岗位,不是在“失业—就业—再失业”的漩涡中沉浮,而应在“技能提升—就业—技能再提升”中,实现职业技能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进。 在技术频繁更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现实背景下,职业对技能的要求总是在提升,就业岗位总会在变动。产无恒业、职无恒岗是常态。对每个劳动者来说,岗位最终只能通过竞争而不是政府包办来获得,不变的对策只能是与岗位变动一样,让职业技能处在不断更新之中。唯有技能在胸,才能事业向前。而对于政府而言,关注民生,当下最需要的正是通过提供就业培训服务,让求职者获得技能更新的时机与环境。 | |